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2021年3月18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03/18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

本月初證監會與警方聯合打擊微信女「唱高即散集團」,據報導雙方共出動超過160名人員,搜查全港27個地點,拘捕12人,凍結63個證券戶口,被凍結資產約達8.6億元,其涉及的總資金是多少?估計是凍結資產的數以倍計。本週初香港證監會再向15間證券公司發出限制通知書,禁止它們處理或處置32個交易帳戶內的一些資產,事件料涉及微信女集團,至於有沒有證券公司或持牌人士涉案,仍有待有關部門正式公佈。證監會聯同警方這麼高調發表案情和行動,表明證監會積極下決心抽出違反證券條例的法團和人士,看來將會繼續與警方和廉政公署等執法機構合作,全力打擊證券業的罪案絕不手軟,也表明其調查和權力範圍將不斷擴大。在當今世代,歹徒利用互聯網通訊犯案的機會不斷提高,由於金融市場涉及龐大的金錢交易,很容易引起壞份子進行詐騙,證券及期貨業是受規管的專業行業,有其嚴謹的發牌制度,只可惜近年互聯網的興起,增加了犯案機會和調查難度,並且令持牌人士的角色和範疇漸變模糊。例如現時超低佣金甚至零佣金的網絡交易,令持有12類牌照的業界從業員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也失去了原有的生存空間,有部份證券公司和從業員只能加入自營炒賣業務,買賣交易多了,有關當局當然無任歡迎。而現時評論證券及期貨的網紅KOL多不勝數,他們可利用林林總總的軟件作為宣傳工具,也從不需要領取任何牌照,更沒有政府部門監管,他們可在電子網絡媒體暢所欲言,且又不必負上任何違規責任!當然也可做出類似微信女般散佈股票虛假消息的功能,達到他們所想的目的,至於有沒有利益衝突存在,木宰羊?根據證監會條例持有牌照者要申報利益,不可胡說亂講,沒有持有牌照者則可自由發表。沽空機構無須申領任何牌照,更可對上市公司發表評論和報告,從而引起股價的大幅波動,這對持有4569類牌照的公司和從業員公平公道嗎?以上這些沒有牌照公司和人士的收入,可能比持牌人士更高,現實世界就是這麼不合理!近年有關當局更出手打壓中小型上市公司,訂立收緊上市企業轉讓股權俗稱賣殼的程序和條例,勒令沒有足夠業務運作的上市企業進入停牌程序,並增加企業的上市門檻,這態度明顯是打擊殼股交易和做殼的意欲以及難度。但日前政府有關當局卻聲言要求港交所及證監會研究引入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其實SPAC也是一種做殼的上市公司,即指把只有現金沒有業務的「特殊目的公司」直接申請上市,其發起人承諾在上市後尋找一家或多家具有高成長發展前景的非上市企業用上市籌集的資金與其合併,最終實現該企業獲得融資並成功上市的目的。SPAC區別於傳統“IPO上市”和“借殼上市”,但可算是第三種上市方式,SPAC模式可以視為是傳統IPO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模式的混合體,SPAC本質上也是個純現金空殼公司,公司的業務和工作主要是收購實體企業,也同時令被收購的企業達到融資目的,其實這也類似現時在港交所上市的純現金公司,或稱所謂殼股,只是SPAC比經IPO上市後成為殼股的公司更乾淨,因SPAC公司從不會存在任何經營或債務方面的問題,加上企業在併購前SPAC已是上市公司,不存在未來能否上市的不確定性,資金風險應比投入「上市前基金」較低,更有人說SPAC也是受到監管機構監管,其透明度和管理制度應較私募基金較完善和可靠。據聞軟銀集團已建立了多個SPAC,準備併購科技類企業作為上市平臺,市傳香港首富李嘉誠、新世界集團(00017)、何猶龍和多間中資機構等已有意加入投資SPAC的上市模式。據資料統計:去年美國共有約250SPAC公司上市,募集資金和數量都超過美國IPO總額的一半,也直接令美國成為集資總額的一哥,怎不叫香港特區政府和港交所唾涎欲滴和染指!不過筆者只奇怪,香港有關當局正著力打壓沒有質素的空殼上市公司,那又如何保證SPAC併購公司新業務後的質素?現時創業板公司轉為主板的上市公司,基本上要再做一次上市財務審核,也要再花不少費用和程序,那日後SPAC公司又如何呢?現時已有業界人士質疑,如監管機構可容納SPAC純現金的殼公司,為何現時的上市公司不能有殼的影子?為什麼連有白武士打救也要阻攔呢?這對現時已上市的公司公平嗎?對投資者公平嗎?怪不得有人慨歎政府有關當局又再多加一次「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的矛盾政策了!

後記:坊間傳出政府早已就有關增加股票印花稅進行了諮詢,至於怎樣諮詢?用什麼方法諮詢?諮詢誰?是否閉門諮詢?筆者真摸不著頭緒。據悉最初還想把印花稅增加一倍,但由於有聲音反對才決定增加三成,現將提交立法會通過,其實三成增幅也頗大,對市場有什麼影響其實難以估量,只希望立法會議員舉手前認真研究和思量,至於立法會議員會否廣泛諮詢業界和市民,誰知曉?坦白說,如薪金增加三成,打工仔自然笑逐顏開,但僱主的反應會怎樣?如租金、水電費、交通費和公共費用增加三成,市民反應又會如何?現時業界所收取的佣金已是零,很多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已形同失業,業界早就完全嚐透了現時香港一些打工仔在疫情下零收入的苦況,但反轉來看,金融行業內靠佣金收入來維持生計從業員的苦況又會有誰知呢?希望這次事件會引起社會大眾、政府和議員的關注,能為靠佣金收入的本土業界從業員出頭討回公道吧!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318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