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新的尾班車是大勢所趨? (2) ---2021年4月22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04/22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新的尾班是大? (2)

上週<行內行外>文章論述了香港金融業深刻的歷史教訓,當中提及衍生產品泛濫引發2008-09年的全球金融海嘯,十年後的2019年港交所以「大勢所趨」為由,納入「同股不同權」和未有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來港上市,令香港股市一眾投資者充滿無限憧憬。只是近日內地政府突然出手整頓科技企業壟斷和金融科技的借貸槓桿缺乏監管的問題,頓時令投資市場充滿陰霾,這類股份股價即時報跌。筆者執筆時據有消息報導,內地大部份互聯網平台企業已答允監管的要求,承諾不強制平台經營者進行「二選一」等壟斷行為;與此同時,又傳出阿里巴巴(09988)已答允內地政府,將阿里系內的金融業務重組,成立新金融控股公司接受政府金融條例的監管。其實在美國和歐洲等國,他們並沒有忽視科技壟斷的風險,也正進行調查和提出訴訟,只是在不同的政治體制和利益關係下,歐美各國的行動是否只是裝腔作勢或虛張聲勢呢?仍有待觀察!現今科技的發展不僅涉及民生和經濟層面,也涉及國家利益和安全,直接影響執政者的政策和管治力度。現今社交網絡媒體影響力之大,幾乎已可達致一言興邦和一言喪邦的程度,隨時能激發起群眾力量而引致騷動,故也難怪各地政府,口口聲聲稱須防止科技企業壟斷獨大,其實背後也涉及一些政治因素,藉此減少被人利用煽惑和癲覆政府。回說內地有關部門的行動會否限制了這類科網霸主日後發展,從而影響了這類公司股價的長遠走勢?木宰羊!是否入市或繼續抱團,那真要考考投資者和評股專家的眼光了。只是近期投進這類上市公司或以「抱團股」模式入市的資金已乘上這列過山車,至於過山車會否變成尾班車?無人能料,只好看「大勢所趨」有何變化吧!

去年有香港官員鼓勵基金以家族辦公室模式,在港開展投資業務,可是上月卻出現家族辦公室Archegos斬倉事件,引起了世界市場震盪,據市場估計,事件令銀行業面臨合共50億至100億美元(約390億至780億港元)的虧損,有傳瑞信要撇帳44億瑞士法郎約367億港元。資料顯示:Archegos是老虎基金前高層Bill Hwang成立的家族辦公室,在20172019年間,這類家族辦公室的數目大增38%,在新加坡增長更是驚人,3年增長5倍。據統計全球家族辦公室所管理的資產,已遠超過對沖基金所管理的資產,怪不得香港有關當局多次公開表示,歡迎家族辦公室來港開展業務。家族辦公室其實是指專門為富豪家族,提供投資管理和財富管理的私人公司,普遍來說,其可用作投資的資產都超過1億美元,成立家族辦公室的目的,是希望幫助富豪家族實現財富跨代的增長,而家族辦公室的資金來源多是家族的持有資金,由於是私人財富,故此資金的運用、來源、買賣操作等都難以有嚴謹的監管。至於背後如涉及孖展借貸和槓桿,更難於控制,由於這類投資公司打着富豪級家族辦公室的旗號,必定較受銀行和其他中介機構以及投資者的信任,只是公司的實際背景和實力,多是披上了神秘面紗,在有限的透明度下,背後如涉及融資和孖展槓桿借貸以及衍生工具,如投資策略採取進取的作風,其風險不會比其他基金或個別大戶投資者低,因此也無法保證,不會再有類似雷曼爆煲的骨牌效應事件發生。回說Archegos 被斬倉,只因近期投資組合中的中概股,股價大幅下跌,導致被融資機構斬倉,造成巨大損失。事件引發美國財政部關注, 有財政官員指出,這反映監管融資機構和銀行的風險管理,出現漏洞或欠缺完善有關。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也有官員聲言家族辦公室規模雖然龐大,但同時存在高風險,有機會對金融市場造成破壞,應加強監管。現香港有關當局正積極鼓勵家族辦公室和外國基金到港開辦業務,美國官員的說話,值得香港有關當局作為參考,自問香港對這類投資公司或基金的法規和監管制度已完善了嗎?公眾當然希望知道香港有關當局會採取較為嚴謹,還是寬鬆的法規呢?照現時港府以金錢掛帥和收入為重中之重的態度來看,相信有關當局對富豪家族的監管也是會採取較寬鬆的政策吧!此外,財政司司長早前也開腔放風,力撐SPAC架構在港交所(00388)上市,料政府的學者打手必會在媒體上「出言」相助,製造形勢來一個順水推舟的大合奏,吹捧SPAC登陸香港和家族辦公室的熱潮,製造又一次的大勢所趨所致了。筆者估計無論是家族辦公室,還是SPAC,有關當局多會用「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來者不拒這一招。料今次監管當局應不會像上次對「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一樣,對家族辦公室和SPAC來一個下馬威啊!應盡早開綠燈,安排直通車快快辦妥,不需要政府官員再開腔才讓路吧!這種富豪級待遇,相信香港現時的中小型上市公司和華資中小型證券公司,就算如何眼紅和央求也是沒法得到的,只怨自己不是超級富豪等級或是外資機構好了。至於家族辦公室和SPAC會否引致投資者再坐尾班車?又要看看「大勢所趨」的指標或問問有關當局吧!不幸的是以合法殼形式上市的SPAC模式仍未正式啓航,傳聞市場現有的殼股股價已先作出反應而下跌,看來這類股份很大機會翻身無望了,相信今次又有投資者坐上殼股尾班車。眼見備兌認股證、同股不同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家族辦公室以及SPAC,全都是香港本身缺乏創新的思維,只跟著外國產品而行,卻隨時令投資者因「大勢所趨」而乘坐尾班車,這真是十分無奈!而香港究竟是否真的沒有創新的人才呢?還是有關當局一直沒有扶持、培訓、鞏固本土人才的思維、構思和制度呢?如真的這樣,這令人可歎又可悲。

後記: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魯賓尼公開聲稱眼前到處是「泡沫、冒險、槓桿。」更指出現時很多市場參與者的槓桿過高,承擔的風險過大,部分投資者將會一敗塗地,每次市場遇到突然其來的暴跌,總會有人出來談論風險、危機、泡沫和黑天鵝等道理,未日博士自然唱淡,長期好友自然長期看好,至於各方那次言中,只看運氣使然?今次 Archegos被逼斬倉,有業界人士指出只因中介團體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等為了賺取大量佣金而放鬆了戒心,這也是金錢掛帥,有如當年雷曼爆煲前一樣,有部份中介機構為了豐厚的中介費用,而狂推雷曼發行的衍生工具,自身沒有做好風險管理、合規調查和監察, 才做成無法挽救的金融海嘯。如日後融資機構再次忽視家族辦公室 Archegos是否存在融資、槓桿、衍生工具和場外交易等行為,這又是誰的責任呢?如以現時香港的市場運作模式,有關市場和公司的風險控制便是監管當局的責任。至於受規管的中介團體,內部監控多是由負責人員(RO)或八大核心職能主管(MIC)負責,理論上這些職位對公司的風險控制非常重要,公司理應要聘請較有經驗和較高質素的負責人員,防止員工犯錯被重罰或客戶資不抵債時而得不償失, 可是現時的實際情況並不是這樣,先不提證監會員工的薪酬水平,現時大部份受規管的持牌金融公司,寧願冒險被重罰或招致數以百萬甚至過億元的損失,也不願意付出較高薪酬,聘請較有經驗和高質素的負責人員以應付合規條例,這為什麼呢?莫非又是大勢所趨?至於有關當局對家族辦公室和SPAC的監管和執法是否採用現時的前置式監管或隨時也可停牌罰款的條例,那是否又要看看大勢的趨向呢?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422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