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與民心的關係是相互緊扣的---2021年6月10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06/10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民生與民心的關係是相互緊扣的

全球疫情此起彼伏仍未受控,多個地區還出現新一波的爆發,目前全球疫苗存在嚴重分配不均的問題,世衛只好加緊處理各款各類的合格疫苗納入緊急使用清單內。全球較富裕的國家,政府除有能力購買疫苗外,還急急呼籲和鼓勵民眾盡早打針,香港是其中有足夠疫苗提供給市民接種的地方。雖然香港政府和商界都積極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可是市民的接種率並不算高,探究其中因由,相信這與社會風氣和年青人的心態有關吧!上週廣州和深圳都出現了本土確診個案,群眾即自發排隊進行核酸檢測和接種疫苗,現時較貧窮和落後的國家,由於疫苗嚴重缺乏,民眾欲打疫苗也不得要領,接種率比較偏低,全球漸漸出現「有針無人打,有人無針打」的怪現象;因此世衛推出全球分享計劃Covax,希望可緩解目前疫苗分配不均的現狀。 今年年初有統計指出:少數富裕國家購買的疫苗佔全球疫苗供應的60%,而這些國家人口只佔全球人口的16%,如Covax計劃得不到富裕國家的支持,全球大部份的人口未必能盡快獲得疫苗,因此有專家估計全球疫情也很難得到控制和結束,人類的生活也難於完全回復正常。新冠疫情爆發,帶出疫苗分配不均的問題,令全球財富不均的嚴重問題,再次受到世人的關注。其實財富不均的問題非常複雜,由於各國科技發展的水平以及政治和經濟制度不同,因此國與國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人與人之間都容易出現財富不均的問題,這問題也不是一時三刻可以解決。在疫情的影響下,各地經濟出現了下行危機,各國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和維持社會的經濟增長,只好採取不同程度的量化寬鬆政策,因此美國總統拜登今年初上任後,並沒有停止閂水喉,更推出1.9萬億美元刺激經濟方案,隨後又公佈2萬億美元基建計劃,最新更提出6萬億美元財政預算案,其大刀闊斧的量化寬鬆政策較前任總統特朗普更甚。由於美元是全球的結算貨幣,持續的量化寬鬆只會令全球資產價格持續飆升,加上全球正加緊接種疫苗,經濟復甦已成為資金炒作的藉口;因此無論有價證券、各類商品、虛擬貨幣和全球各大城市的樓價都出現可觀的升幅。有數據顯示,今年全球樓價平均已上升7%,英國5月樓價按年漲10.9%,創近7年最大升幅,澳洲悉尼樓價於截至5月底止的3個月大漲9.3%,雖然中國政府強調房屋是住不是炒的,但70個大中城市新樓價格按年升4.8%,廣州和深圳的二手樓價按年漲幅更達近13%,香港今年樓價的升幅約3%,但15年的累積升幅已近4倍,試問香港打工仔收入的升幅如何能趕及樓價的升幅呢?可是樓價上升正是每處地域GDP增長的最佳良方,只是這種趨勢持續勢必引起通脹,貧富懸殊和社會問題必會加劇,可謂悲喜參半!綜觀除了中國政府有出手調控物價和樓價以及遏止炒風外,大部份國家政府都為了GDP增長,而不惜任由通脹來臨。其實各國公佈的經濟增長只是表面數子,根本無法全面反應社會的實況,現時全球的財富只集中在少數人或別個大企業手上,這批少數群體的財富增加便代表GDP的增長,這顯示出什麼呢?此外中國的GDP多年來表現強勁,現時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如以人均計,仍只是發展中的國家的水平,因此中國政府仍強調未來要實現建成小康社會,這又不知如何解說?因此有學者指出如當地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嚴重,GDP指標根本不適合用來來衡量一個國家真正的經濟水平,只因GDP不能衡量人民生活的質素和水平,更不能反映人民是否幸福?也無法計算因發展經濟而令社會所付出的環境污染代價!無限「放水」會引發或浪費大量無必要的投資,如真是這樣,為什麼各國政府領袖還願意不顧一切,漠視民生,硬要社會面對通脹,甚至滯脹的風險而不惜代價,狂谷不切實際的GDP增長呢?莫非就是想在任內交出一份表面好看和備受讚譽的成績表?好讓其國民認同和讃賞,懶理日後國家和人民所要付出可怕的代價嗎!

後記: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任內推行美國優先政策,刻意發起全球貿易戰,避免經濟下行風險,只好持續擴大量化寬鬆政策,以致引發全球資產價格上升,其後新冠疫情爆發,無論人流、物流、資金流和各行各業的業務都出現急劇的變化,加上美國不斷推動西歐盟國圍堵中國,這種做法把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完全摧毀。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世界工廠,全球才可享用較廉價的產品,如今西歐各國開始減少依賴中國的廉價生產,但在其他東南亞和落後地區國家的生產水平,卻無法及得上中國的生產力和質素,這令全球的商品價格呈現上升的趨勢。此外貿易戰同樣引致原材料價格上升,全球物價通脹勢必重臨,面對經濟未完全復甦和資產價格上升的普羅市民,可算是百上加斤。因此中國政府一直出手遏止物價和控制通脹,反之香港政府似乎沒有這種思維,在失業率仍在高企,打工仔收入無法增加下,年初竟然批准公共交通工具加價,帶領香港掀起加風,如今連公務員也連續兩年凍薪,有關當局卻只求虛有表象的GDP增長,忽略真正民生的需求,雖然香港今年第一季度出現7.8%的經濟增長,但只是建基於去年季度負-9.1%的基礎上,何況經濟增長的得益者只集中少數人或企業財團身上。就以證券業為例,多年來的政策只是側重大財團和大企業的利益,中小型上市公司、證券及期貨公司和從業員的生存空間都一直受到剝削,「一業兩管」和「撤銷最低佣金制」正是打擊香港本土公司和從業員的權益,更做成市場上的「不公平競爭」和「惡性競爭」,得益者主要是港交所(00388)和大型投資銀行,這也正是得益不均的現象。上週七大工業集團宣布為確保公平競爭環境,共同達成協議設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稅率為15%,以結束各國壓低企業稅率來吸引企業進駐的惡性競爭,那正好說出香港證券業也應重設最低佣金制以停止零佣金的惡性競爭了,更何況香港政府要增加印花稅以增加政府收入,試問靠佣金收入的證券業從業員如何在零佣金下生存呢?只怕有關當局仍然漠視業界的民生苦況,只會是䄂手旁觀吧!筆者在行內行外文章曾撰寫過「證券業是社會的縮影」和「得民心得天下」,試問有關當局一直沒有好好保障香港市民的民生和本土業界的權益,還不斷打壓本土業界,令本土業界無法茁壯成長,沒有民生,又何來會得民心呢?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610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