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購物車內沒有商品!
公義何日才能彰顯?
2023年悄然已過,本地多個媒體和評論員回顧香港去年社會的整體表現,其中包括經濟發展和民生等事項,都認為未能符合預期或遠離理想,而大部分媒體或經濟分析師對明年香港經濟的預測,也頗保守或不表樂觀,尤是樓市和股市,多數認為難復舊觀,估計回升乏力。樓市方面,樂觀者認為只能平穩發展,若然有升幅,也只會在5%之內,至於商廈,有物業服務公司報告估計,目前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達1,430 萬呎,空置率創出新高,商廈租金較高峯期下跌了三成,樓價更跌了近半,預測今年仍會繼續調整。至於股市方面,評論員普遍認為未許樂觀,難以重上20,000點水平,更有機會再試低位,昨天恆指已跌至15194.94創14個月低位。事實今年月初股市的開局已令投資者失望,大市連跌多天,創出1998年以來最長的年初開局跌浪,多隻藍籌更創出52周新低。不過也有消息指岀,恆指跌到此水平,已有部分外資開始部署撈底,這便是市場的本質,有人看升也有人看跌吧!有報導指這次跌浪,引發自中國內地的資產管理公司(中植集團)的破產,清盤申請已獲北京市法院受理消息的影響,市場擔心中植集團破產,其巨額債務將拖累不少金融機構,資產有可大幅減值甚至為零,連有份直接投資在中植集團的資金或許化為烏有。這些資金其中必定涉及私人或私募基金的投資者,其所牽連的範圍很廣,因此消息一出,一眾金融股都出現了拋售潮,外媒更形容這如同中國版的「雷曼海嘯」。消息指內地有逾250隻基金正排隊清盤,怎不叫投資者對内地資本市場失去信心呢!目前內地內房的債務問題仍未解決,金融機構的債務問題又逐步浮現逼在眉睫,加上經濟復甦未能符合預期,投資者和民眾失去信心也是正常反應啊!內地頻頻出現涉及融資和債務機搆構或大公司爆雷,甚至部分機構資不抵債,歸根究底,多多少少與內地監管制度和監管機構失誤有莫大的關係,也是投資者只盲目追求高收益投資而漠視風險的後果。中植系爆雷之前,已有安邦系、海航系、明天系、復星系等類似事件發生,這些某某系全都是在市場圈錢,並以高槓桿、高風險、高回報和高流轉等模式進行投資,其中當然也涉及房地產業務借貸。如今此模式的資金鏈斷裂了,已無法繼續操弄運作了,資不抵債便是其可怕的結果,只是市場似乎一直沒有汲取教訓,這只能說歷史永遠重演吧!國際方面,在美國幕後黑手的推動下,全球的地緣政治的風險持續緊張,更有擴散的趨勢,也影響了全球的政經格局。美國為了維持其政經霸權,除了繼續支持烏克蘭抗衡俄羅斯令俄烏戰爭持續不停戰外,也容忍以巴衝突升級,加沙停戰無期,因而引發近期也門胡塞武裝持續襲擊途經紅海的航運貨輪,紅海是全球貿易和原油運輸主要航道之一,紅海局勢升溫導致貨櫃航運業受到嚴重打擊,全球物資供應鏈受到影響或會觸發歐美通脹再度升溫,中東局勢會否風雲變色?真屬難料!此外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更表態視南韓為主要敵人,永遠也無法實現統一,更稱從未逃避戰爭,揚言如果南韓威脅北韓主權及安全,將動用一切力量摧毀南韓,並提出修憲把南韓列為頭號敵對國。這翻言論必定挑起美日和南韓的神經,事實近期北韓已多次試射導彈顯示軍事實力和決心,這做法會否造成擦槍走火,真是天知曉?而中國在台灣問題上也多次提出台灣問題屬中國內政,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反對台灣獨立,這也是中國的底線,絕對沒有妥協的餘地,並要求美國停止武裝台灣。以上所有地緣政治的因由,背後多多少少都有美國的影子,可見美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見,只是其政經優勢,科技、軍事、資金和美元地位等等,現今世界仍無人能及,才造就此等局面,公義難以彰顯。而香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港元卻仍與美元掛勾,又是國際城市,被捲入中美紛爭的漩渦已是無可避免了,料2024年香港仍是無法擺脫在漩渦之中。時至今日香港要走出政經困局還是要北望神州,至於投資和股票市場自然也不例外。現時中國所面對的債務危機和經濟問題確實不易解決,西方媒體和外國機構多唱淡中國,更把「香港遺址論」牽扯到中國的政經局勢上,並以「日本迷失30年」作為比喻,也從去年美國經濟和股市的良好表現來推翻「東升西降」的立論。筆者認為此等唱淡言論仍是言之過早,中國自改革開放後,「中國崩潰論」一直圍繞著和不斷發酵,但至今中國的經濟增長仍屬正數,而國際上為了不過份依賴美元作為結算貨幣,個別國家推動本幣結算已成為趨勢。加上支付工具的創新和央行數碼貨幣(CBDC)的發展等技術或領域,中國仍是站在領先的地位。此外在全球政局不穩定下,黃金和虛擬貨幣或資產也會成為國際資金的避難所,這都可直接和間接減弱美元霸權的影響力和地位,相信「遺址論」、「崩潰論」和「東升西降」等論點仍有待時間來反覆引證。
後記:香港證券市場一直與外地多個證券交易所存在競爭,而初期的香港投資市場,在內地市場對外持續開放,堅持「引進來,走出去」的政策下,還可獨領風騷和具有其獨特優勢,但近年由於中美關係出現變化,連帶資金流也產生改變,加上內地政府不斷優化和簡化金融制度,上市申請改為實施註冊制度,並成立首家採用公司制的證券交易所北京證券交易所,以及金融監管體系改為「一行一局一會」,種種改革或變更直接或間接導致內地交易所也漸漸成為香港證券市場的競爭者,當然官方口徑一直否認這說法,那還是留待大家觀察了。香港證券業不斷加強監管中介人和收緊中小型企業的上市制度,連專為小型企業服務的創業板轉板制度也變為更嚴謹和成本大大提高,導致上市清零,這才引發出「遺址論」作為笑柄。監管過嚴和營運成本過高一直備受業界非議,雖然政府有關當局動作多多,並成立專責小組,聲稱要搞活金融投資市場,可惜證券市場表現繼續疲弱,交投依然淡靜,那官員只好怪這是「大勢所趨」嗎?日前傳出的士業界達成「申請加價」共識,市區的士起錶加5元,每跳加2毫,的士一年半前才加價,現再度申請加價,業界聲稱是因為收費落後通脹兩成,保費亦增加近一倍,加價只是追落後。如說追落後,金融服務業的證券佣金便不知如何說起了,自2003年撤銷最低佣金制,20年佣金率不但沒有增加,反演變成零佣金率的誕生,試問業界的收入如何抵抗通脹和營運成本的暴漲呢?最低工資已上升了不少,公務員和政府有關機構可在政府出現財赤時加薪,反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的金融業從業員收入變「零」,這是合理和正常嗎?這也難怪有「遺址論」的說法了。回想當年,有關當局一句「業界無共識」便不顧後果撤銷最低佣金制,扼殺靠佣金收入從業員的生存空間,佣金收入也變成業界從業員的「遺蹟」,反觀的士業界的共識,金融服務業向來確是不夠團結,有業界人士認為有關當局以懷柔、分化、安撫、高壓和威迫利誘等政策令業界難以達成共識,更有業界(御用)人士和券商(籠裏雞)涉嫌聯合一起抨擊或杯葛為業界爭取公平公正的工會和筆者的伙伴們,以及為業界爭取權益的同業或組織,可算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其中更有人涉嫌誹謗及誣捏事實行為,至今公義仍無法彰顯,證券中介人前景陷入如斯困境,無法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試問又應可怪誰呢?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4年1月18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