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樣才是9+2互聯互通的全方位融合--- 2021年11月11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11/11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甚樣才是9+2互聯互通的全方位融合

據資料顯示,截至今年九月底納斯達克及紐交所於首三季繼續佔據環球融資額排行第一及第二,分別錄得5,330億港元及3,798億港元;第三名是上交所,錄得3,172億港元;而港交所(00388)僅排行第四,錄得2,885億港元融資額,按年升37%,共有73隻新股上市,按年跌26%。日前港交所公布截至9月底止,第三季純利倒退近3%32.51億元,較市場預期為差,今年首3季純利約98.61億元按年增長近15%。新股集資表現下滑主要是受到內地監管政策影響,滬深港通則表現持續理想,今年首9個月收入達20.94億元,按年升55%,市場人士估計,滬深港通長遠的表現仍會保持樂觀。曾幾何時當中美貿易戰開始之際,中資企業不斷受美國全面打壓,市場人士普遍認為,隨著中概股回歸和其他企業轉港上市,港交所(00388)必然是最大的受惠者。但去年國內的一場反壟斷和去槓桿監管風暴,令資本市場出現重大的改變,無論企業、融資市場、或是金融持牌機構,只能調整或重新部署上市的計劃、方案 和時間表,這也間接令香港資金市場平靜下來,連IPO市場也同時失色。因此超額認購和破紀錄凍結資金或掛牌當日倍升等等現象已絕無僅有,近期連一直是IPO神話的內地A股市場,也出現多個破發「穿底」個案。而美國股市無限制的放水再放水,在數據理想下連續創出新高,但中港股票指數仍是裹足不前,還是無法踏入上升週期的軌道,這表明中//美股票市場的相關系數越來越低,而中港股市的相關系數則越來越高。目前在港交所掛牌的上市公司,中資企業的數目已佔了一半以上,市值更超過七成,因此香港股市受內地政策和股市走勢的影響有所增加也屬正常。自回歸後香港雖然仍被稱為國際金融中心,但在股票交易市場,主要還是要靠內地企業全力支持才能發展,歷年來港上市的內地企業,先後有內地四大國有銀行、三大石油公司、三大電信企業、兩大保險公司、兩大科網龍頭、多間龍頭綜合企業、互聯網公司、內地房地產企業……來港掛牌,企業的種類、規模和領域可說是林林總總行業廣泛,事實國內企業來港上市和北水來港確令本港資金市場和股票交易市場活躍和興旺起來,否則這個國際金融中心早已褪色了。因此有人質疑港交所只單為內地企業服務,不知為何香港交易所前後多次的改革,始終也沒法吸引更多外國企業來港上市,那「國際」金融中心的稱呼就頗不合適了,這說法不知是否有理?只好由大家來定論吧!日前中國證監會於1030日發布了北京證券交易所基礎制度,並明確了基礎制度的生效日期為1115日,這也意味着北京證券交易所將於1115日開市,傳出屆時新三板精選層市場超過69家公司將全部平移進入北交所,同時證監會就北京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轉板進行公開徵求意見,截止意見反饋時間為20211114日 ,那日後這類精選層企業是否還會選擇來港掛牌呢?隨着內地資本市場的改革和開放,加上內地先後設立多個交易所,對港交所來說,這是競爭,還是互補?那真要看內地政府的政策和特區政府能否配合?雖然特區官員多次強調內地繼續改革開放只會對香港的股票市場利多於弊,但事實是否如此?筆者心存疑問。目前香港特區在經濟上仍是資本主義社會體系,自然有其獨特優勢面向國際,但假以時日,人民幣數碼化和成為全球流通貨幣,而內地的資本市場更開放的時候,試問香港金融市場的優勢還可以持續嗎?有關當局是否已早有對策呢?

後記:已故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說了一句「發展才是硬道理」的至理名言,至今還是十分受用,只可惜特區政府的發展方針只是側重於大財團進佔市場,尤其在金融業,鮮有關注如何扶持香港本土中小型金融公司和人才的發展,但從公司的註冊資料來看,大部份大財團的控股公司駐冊地都不是香港,坦白說,由於他們的根並不在香港,只要在內地的發展理想和可行的話,他們必定在內地建立根據地,那時香港的角色會否被淡化呢?何況《港區國安法》去年6月底實施後,市場一直傳出會有外資撤出香港,美國多間原本於香港設置總部的公司不斷減少,據政府統計處數字早前顯示,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美國公司的數目按年下跌近10%,約跌至254家,屬2003年以來的新低,當然特區政府慣常地否認。相對而言在港土生土長的中小型公司和從業員,無論註冊地和根據地都在香港,大部份都希望能到內地發展,筆者相信無論在內地如何發展,他們仍會以香港為根據地,因為他們的根仍是在香港,因此這類群體對香港的長遠發展才是最有利,雖然國家「十四五規劃」,落實了香港的定位,也有大灣區和前海等方案,但細節還需要內地政府和特區政府落實,從過往港府的作風,相信又只是外資大財團的天下,報導指匯控、渣打、高盛和花旗等銀行和投行已進行部署,並預備招聘人手,但卻從來聽不到本土中小型證券公司和從業員部署如何可擴展業務,究竟是不想為還是無法而為呢?一直以來,類似的金融制度對本地普羅從業員來說,似乎沒有任何好處呢?照理特區官員和議員們所關注的,應是香港大眾市民的福祉,而並不是只服務大財團令貧富懸殊差距擴大導致民怨加劇。香港特區今明兩年共有三場選舉,選委會選舉已於9月完成選出,而12月和明年3月將舉行立法會議員和特首選舉,不知道參選者的競選大綱或宣言會不會蓋涵為市民服務和共同富裕的理念呢?如論及金融業,會否有人提出容許在港持牌的證券公司可在大灣區開設分行?模式有如在香港設立分行一樣,只要向兩地監管當局申報和需要適當人選作為管理和營運,便可派香港持牌人士進駐當地經營業務,當然可規範香港持牌人士只能在指定範圍活動和經營那類業務等等。這除了讓更多內地人認識香港的互聯互通以及股票和債券等市場外,更可讓香港本土中小型公司和從業員多了生機,最重要的還是有助大灣區金融業的發展!這不單只是網絡互通,專業人士也可互通,這才是真正9+2互聯互通全方位的融合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1111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