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短痛」總好過「長痛」?--- 2022年4月14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2/04/14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是否「短痛」總好過「長痛」? 

香港第五波疫情由單日最多約55,000多宗確診見頂回落,至近期約1,200多宗確診,自新冠疫情爆發至今,香港社會對防疫抗疫政策一直爭論不休,有「清零」、「動態清零」、「與病毒共存」,又推出了「安心出行」、「疫苗通行證」、「健康碼」、「抗原快速測試」、「核酸檢測」等方法,每天都聽到官方和坊間不同觀點,其實大部分言詞和演繹的背後,都涉及政治和經濟的因素。美國為了維持本國的經濟增長,多年前開始採用量化寬松政策,但為了本國的利益和遏制中國的掘起,近年美國卻挑起了全球貿易戰,間接令全球的供應鏈重新洗牌,更不幸的是這幾年又遇新冠疫情爆發,令全球的貿易、資金流動以至經濟活動都出現半癱瘓的狀態,這阻礙了全球的經濟的正常運作和發展。此時此刻,又爆發了俄烏戰爭,歐美等國對俄實施強力的政治和經濟制裁,間接令能源和商品價格急升,為了抵抗通脹,美國貨幣政策收緊和加息,勢成騎虎難下必做的事。歐美和有些國家,為了救活本土經濟,只能以提高疫苗接種率,推行「與病毒共存」的說法,希望逐步放寬抗疫來刺激經濟。其實放寬防疫抗疫政策,自然會增加傳播病毒的機會,確診人數回升,目前來說,沒有一個國家的醫療系統,可以應付幾何級數上升的確診病患者,只是當執政者覺得接種了疫苗後,死亡率並不算太高,而且死者多是老年人或長期病患者,部分國家執政體制因價值觀不同,只有採用了「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意圖救活本國的經濟。至於中國一直以「動態清零」政策應付疫情,所謂「動態清零」並不等於「零感染」,只是可快速地識別感染者,然後進行有效的管控和醫治,來切斷病毒的傳播鏈。因此「動態清零」不代表「清零」,只是在發現疫情後迅速地採取行動,就是成功的「動態清零」,這種做法是為了減低傳播率和死亡率。可是香港專家和媒體們,總是把根本無法「清零」掛在口邊,而求以「與病毒共存」,完全不提「動態」兩字,更有知名機構推算,香港已有超過400萬人確診,更稱Omicron和流感相似,因此「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是可行的。事實疫情爆發至今,已造成超過8,500名病患者死亡,普通流感每年的死亡人數只有約100300人,與現時一天死亡人數百人,似乎不能相提並論吧!據統計,現時香港長者確診後的死亡率仍是偏高,應否又要再找專家來研究和引證呢?倒不如務實一點,想想辦法如何保障民眾的生命和健康,才是抗疫防疫的真正重點!317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要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科學精準、動態清零,盡快遏制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進一步為疫情防控工作指明方向。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偉表示「動態清零」的精髓是快速和精準。「動態」就是不追求絕對零感染,「清零」就是發現一起、撲滅一起,守住不出現疫情規模性反彈的底線。快速和精準的「動態清零」,正是中國控制疫情的<法寶>。更說明:「西方國家雖然醫療技術全球領先,卻因採取所謂「群體免疫」和「自然免疫」的消極方式,導致感染和病亡人數高居不下。而中國的分級診療不如國外,中國普通百姓對疾病的承載能力也不如一些發達國家,現階段的「動態清零」可能是對普通大眾最好的保護。」不過,有分析家認為中國的疫情政策也未必是一成不變的,現連中國醫學專家鍾南山也在鬆口,相信只是看適當的時機例如:已有足夠的疫苗接種率和醫療資源的應付能力,以及成功研發針對新冠肺炎的特效藥物等,才有可能改變抗疫的手段和方法。只有中國做好足夠準備工作,才可有改變策略之想,中港便有望正式正常通關,到時香港的經濟問題也容易解決了,當中港經濟好轉,對香港金融業必定有所幫助。通關的前提,是如何落實全民健康碼或疫苗通行證?這才是特區政府的最重要工作,在疫情爆發下,痛是必然的了,長痛還是短痛真是執政者智慧的考驗。

後記:當香港第五波疫情見頂回落之際,內地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區相繼爆發,筆者執筆時,單日確診人數升至近28,000宗,上海現成為重災區,據筆者從媒體和內地朋友圈所得的信息,吉林省、深圳和上海等地,在短時間內爆發了新變種病毒Omicron肺炎,當地政府官員也先後採取了「動態清零」的策略來控制疫情擴散,先說與香港最接近的深圳,深圳政府非常果斷,早已堅持封城和動態清零政策,決定全市三輪核酸檢測,結果幾天時間局部地區可以解封,部分交通恢復,一星期大部分地區解封,約二星期全面解封。上海是中國的金融城市,在控制疫情方面,好像沒有深圳這麼順利,近日從新聞報導得知,有些小區已封控超過一個月還有新增感染者,單日確診人數仍是不斷上升,更突破26,000宗,究竟是什麼原因?筆者就不敢妄加評論,不過從某些資料得知,上海市有關當局初期對封城也有分歧,不知道是否因遲了封城和強檢而令疫情擴散導致難於控制呢?木宰羊!此外也傳出在封城的過程中出現了混亂,這種情況在香港也是似曾相識。至於吉林省是這一輪疫情確診病例較多的省份,自3月初爆發疫情至今近個半月才稍為緩和,吉林市於上星期才達清零目標,長春市仍未完成清零,也有官員因抗疫防疫不力而問責。由於各省市在地域上,經濟模式,人口結構,社會文化和發展情況都有差異,同時醫療設備,文化知識水平也有差別,這是否會因此而影響防疫抗疫行動和措施,這還是留待醫療專家和有關當局研究了。筆者只希望香港有關當局也可從內地的封城和強檢的過程中有所啟發,尤其深圳成功的經驗更值得借鏡。一直以來,有社會人士認為內地社區因有街道辦和基層組織得以容易成功。其實香港每區都有受薪的區議員和議員助理,社區組織,業主立案法團,福利機構等等,成立這類組織應比內地更有效率和更容易,為何在打疫情硬仗時,總發揮不到應有的作用,真有點令人費解?是統籌不力還是背後有什麼其他的原因?是否又要花時間和人力物力去研究呢?相對而言,有關當局在推行金融政策和打壓本土業界時卻非常果斷,「一業兩管」、「撤銷最低佣金制」、「延長交易時間」和「增加股票印花稅」等等政策可以全然漠視本土業界的意見而一意孤行,也懂得利用專家和學者發聲護航,對業界則採用懷柔分化政策,最終令反對聲音大減,總令事情事半功倍,只是惡性和不公平競爭已令單靠佣金收入的持牌法團和從業員長痛不止,為什麼以上高招無法放在強檢、健康碼、封城和安心出行的政策上呢?此外現時還到處看到有不少市民違反限聚令,在出入超市和商場都沒有依例掃描「安心出行」,何解?政令沒有執行和混亂,現又要求市民自我檢測再呈報以作統計和推算,做法可行嗎?真成疑問?這樣下去,真擔心香港遲遲未能全面通關,經濟長痛不止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2414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