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傾城」---行内行外2023.06.15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6/15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一無傾城」 

美國債務上限鬧劇終於結束,結局正如大家所料,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最終通過美國聯邦政府債務上限和預算的新法案,美國總統拜登今月初已正式簽署法案,這已是美國自二戰結束後第103次調整債務上限,可見債務上限的討論其實已是慣常之事,只是資金市場總是受其影響,美國又喜歡藉此機會舞弄環球金融市場而已。美國債務上限鬧劇告一段落,市場又重新開始關注息口、通脹、經濟、企業債務和中美關係等基本問題。雖然近日特區政府多次強調香港社會和經濟漸趨復常,但從坊間的言論和社會現象所見,似乎仍未能回復舊觀,吉舖處處可見,筆者途經銅鑼灣食肆林立的登龍街,往日總見排隊等候入座的人龍,但如今往日熱鬧還未復見,反是近年崛起的兩餸飯店卻越開越多,其發展之勢可與7.11相比,總有一間在附近!這與政府所謂的經濟好轉論調大相逕庭。因此有業界人士開玩笑說很快便會有兩餸飯集團申請上市了,雖然這是說笑,但社會經濟在民間有這說法必有其道理,兩餸飯熱潮未退,是香港市道仍未好轉的社會縮影吧!從數據顯示:香港股市和樓市的表現仍然疲弱,股市是經濟的寒暑表,它走在經濟表現好壞之前,市民擁有樓房等如擁有資產,股樓下跌,市民的身家自然縮水,加上有消息指香港寫字樓空置率迭創新高,意味市民就業的機會也在減少,在心理因素的影響下,消費意欲自然也會降低,消費市場缺乏推動力,社會經濟容易復常嗎?同時反映香港經濟景氣的採購經理指數(PMI)五月回落至50.6水平,按月倒退和創下去年12月以來的最低水平,隨時跌破50的「盛衰分界線」,這與政府官員所說的復常有所保留和令人質疑?不過話雖如此,有報導指,無論是疫情還是經濟因素,對高檔消費品的銷售影響不大,否則LVMH集團旗下的品牌銷量及其股價不會屢創新高,其集團行政總裁貝爾納阿爾諾更曾取代特斯拉馬克斯成全球首富的地位,可見消費市場出現兩極化,並沒有因疫情或經濟因素而有明顯或特別的變化,富豪和高收入人士仍會繼續其高檔的消費,基層和低收入甚至無收入人士只好繼續過着較低的消費或兩餸飯的生活。事實無論社會經濟什樣,富有人士每月多花十萬百萬不當一回事,低收入人士多用一元便是失去一元。近日「一舞傾城」電視劇在坊間引起不少討論,這套電視劇勾起了「舞照跳、馬照跑」這句話的回憶,也令老一輩的香港人懷緬香港經濟急速起飛的那個時代繁榮香港,依稀記得80-90年代的油尖旺、銅鑼灣、灣仔和中環等地區,由晚上至半夜到處都是燈光如日晝,尤其在銅鑼灣和尖東,大小型夜總會林立,可說是夜夜笙歌,在中環,很多寫字樓也是燈火光明,大部分都是炒賣倫敦金和外匯公司,這連帶附近不少食肆都通宵營業,在凌晨五、六點仍見食肆或路邊食檔也是高朋滿座,食客還在高談闊論股票、黃金、外匯、足球和賽馬等等話題,通宵達旦大家仍然興致勃勃無所不談。當時的香港可稱得上為不夜城,那時凌晨後想截乘的士也不容易,還要鬥眼利和有敏捷的身手,當年大部分的消費者都是金融、保險、地產等行業的從業員和客戶投資者,大家都利用娛樂場所和食肆來商談生意,這容易達到水到渠成和交流心得的效益,也正因為有這批強大的消費群帶動了香港所有行業都有所得益,這也是坊間所說的「菠蘿包效應」,很明顯以這種由民間打工仔的消費來帶動經濟發展是最有效的。若然打工仔沒有可觀的收入根本沒可能有足夠或多餘的金錢花費在娛樂或非必要的消費上,可惜靠這種本土消費模式來帶動香港經濟的現象已消失了多年。現時只有馬照跑,舞沒有照跳了,尖東和銅鑼灣等地以及中環寫字樓鮮有燈火通明,眾多通宵營業的食肆同時消失,連的士司機也埋怨入夜後水盡鵝飛,只有空車在等客人,這景象的逆轉只因這批擁有強大消費力的從業員或群眾,因社會制度上的轉變和時代變遷而失去了賺錢能力或機會,他們收入減少或失去了工作,消費力也不繼,也形成了社會經濟收縮效應。現時香港要靠本土普羅市民的內部消費來帶動香港經濟發展實有難度,大部份市民只是為了「有瓦遮頭」努力而奔波,這是社會的好現象嗎?幸好在2003年7月內地政府實施自由行制度,內地人到港的消費自然可填補香港本土人消費的缺口,甚至可以說這十多年內地到港的旅遊人士和資金給香港的經濟打下了一支超級強心針,也令香港的零售、旅遊和餐飲等行業的從業員多了就業和加薪的機會,只是這現象又可以維持多久?疫情後香港社會這現象可會再重現生機呢?但在這十多年無論疫情前還是疫情後,靠佣金收入的金融服務業從業員都沒法有所得益,在互聯網買賣和撤銷了最低佣金制的衝擊下,令業內收入急降,近年更有中介法團公開地以「零佣金」搶奪客戶,試問單靠佣金收入的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如何生存?他們間接也失去了消費能力,相信這並不是特區政府樂見的香港社會現象吧!國家領導人曾說過執政者要有「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推展共同富裕的的理念」,也闡明「時代是出卷人,執政者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而「答案在民間」,金融服務業的答案便在市場,現時市況什樣?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生計什樣?答案顯明易見,往日的消費群體現已變成無力消費,為何?「一舞傾城」變成「一無傾城」,眾所皆知,普羅市民的消費力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是「菠蘿包效應」的原動力,否則特區政府無須多次派發消費券來刺激消費。上週「行內行外」所說「獨食難肥」和「共同富裕」對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說甚具深意,這句話真不是無的放矢,還望有關當局深思反省啊!

後記:正如所料!行政會議通過公務員薪酬調整方案,幅度由2.87%至4.65%,公務員雖然獲得加薪,但仍有公務員團體認為加薪幅度沒達到他们的要求而表達不滿。「行內行外」提及公務員已連續兩年獲得加薪,真是羨煞旁人,反觀金融服務業已20年沒有把買賣股票佣金提升,更有公司為了爭取生意將佣金變成「零」導致業界惡性競爭,現時除了本工會一直堅持和積極要求重新檢討恢復最低佣金制外,業界議員和其他業界組織似乎並沒有為業界從業員的生計而作出積極的表態,令大部份從業員感到無奈!近日人力資源顧問機搆ECA發表的「生活費用研究」指出香港現因租金持續下跌而排名屈居第二,香港已連續4年居於生活費用最高城市的榜首,相信特區政府和香港市民不會以這樣第一或第二的排名而引以為傲吧!在目前的通脹壓力下,試問單靠「零佣金」收入的業界從業員如何捱下去?工會和筆者已多次提出為何有最低工資,計程車(的士)有起錶價,政府要禁絕旅遊零團費,但卻為何撤銷最低佣金制和容許「零佣金」存在呢?這是否不公平?更何況公務員薪酬、交通票價、最低工資薪金和的士起錶價等都可向上調整,為何唯獨金融服務業「零佣金」的佣金制不能重新檢討呢?有關當局總不能單說金融服務業的佣金制就是商業決定,難道外賣平台和其他行業的收費訂價就不是嗎?為何政府又要出手干預?近日社會為長者2元乘車優惠的開支一年比一年增加而爭辯不休,現時年屆65歲才能申請長者咭,香港強積金制度規定如僱員65歲後仍然繼續工作,除非自願性供款,僱主及僱員則無須供款,可見65歲為官方心目中大部分僱員的退休年齡,上屆政府突然推出60歲的樂悠咭增加了政府補貼車費的開支才引起議論,由於60歲人士多未屆退休年齡,因此現備受議論或批評。而撤銷最低佣金制逼令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未滿60歲便要提早退休或轉行,何解?是否又要靠政府補貼嗎?現時的「零佣金」更令靠佣金生存的業界從業員無立足之地卻從不檢討,相反政府在業界的反對聲音下卻增加股票印花稅,現已證明得不償失,可見政府的政策總是令市民摸不着頭腦和「堅離地」,其實長者乘車優惠並非香港獨有,現時年滿60歲的深圳市居民,也包括港澳台市民,憑本身證件可享受敬老優惠待遇,包括免費乘搭地鐵和巴士,也可免費進入全市各公園和公共文化場所等,當然內地免費的設施和交通工具都是政府擁有,更何況乘客或進場人數多一點對整體營運影響不大,這也可算是盡用資源吧!至於香港特區,港交所(00388)和港鐵(00066)以及大部分公營機構都是上市公司,全以盈利先行,部分機構可算是私人擁有,也可稱得上持有特權,應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應是政府的職責所在,今年全港加風四起,公營機搆也不例外,市民深受其苦,其中香港政府持有港鐵超過70%的股權,同樣提出加價,至於長者乘車優惠,政府補貼港鐵,其實大部分也是給回政府,如完全不需要政府補貼,這似乎對港鐵小股東又不公平,但在非繁忙時間或列車不爆滿的情況下,給長者提供優惠或免費也是合情合理,也可盡量利用社會資源,對社會經濟也有正面影響,怎樣取得平衡這難題還是要由高薪厚職的官員和議員們進行討論來拆解吧!至於有特權的港交所,香港政府是單一大股東,大部分董事局成員由政府委任,其決定間接是由政府說了算,那撤銷最低佣金制和對「零佣金」視若無睹,令靠佣金收入的業界從業員「一無傾城」,得益則由有特權的港交所獨享,這還可以說是商業決定嗎?有關當局是否責無旁貸?還是這群在業界拼博多年的老牌超級聯系人早已被放棄?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理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6月15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