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世代騙子何其多,為什麼?---行内行外2023.09.28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9/28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現世代騙子何其多,為什麼?

新聞突然爆出JPEX虛擬貨幣涉嫌詐騙事件,蓋過了紅山半島僭建的新聞和討論,驅使傳媒焦點轉移到有關JPEX的網紅、藝人和香港證監會身上,截至筆者執筆時,新聞報導指警方已共接獲超過2,400人報案,涉及金額近15億港元, 案件至今共15人被捕,警方介入調查,主要是因涉嫌「串謀詐騙」。事緣虛擬資產交易平台JPEX沒有獲得香港證監會發牌,亦沒有申請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牌照,但在宣傳中自稱已獲得發牌和擁有其他國家或城市的交易平台牌照,並稱已獲上市公司投資。由於香港證監會已對虛擬資產交易和發牌制度發出監管聲明,凡涉及受監管的活動,監管機構有權介入,在證監條例中虛假陳述和與事實不符已是違規,如涉及欺詐,警方理應介入。當警方開始採取拘捕行動和證監會在9月13日發出公開聲明後,JPEX同時也發表聲明反駁受證監會的不公平對待和也曾與證監會接觸,其後證監會在9月20日再發聲明,表示2022年3月起已對該平台密切關注,並於2022年7月已將JPEX列入證監會的無牌公司及可疑網站名單,至今因懷疑此案涉及欺詐行為,故轉介警方處理,證監會曾聯同警方舉行記者會回答問題,而現時證監會以違反<證券及期貨條例>第378條及<打擊洗錢條例>第76B條的條文作出指控,即違反保密條文。JPEX公開與證監會法規執行部之間的機密通信,至於往後警方和證監會還有什麽指控,只能等待有關當局的進一步調查和公布了。只是警方和證監會的行動卻惹來批評,消息指JPEX已成立3年,還經常利用網紅、藝人、明星、專家或名人甚至玄學家等協助宣傳,更有人表示回報率極高和所獲利潤非常可觀,這類人士大都具有影響力、說服力強和令人信任,因而受害者的層面廣泛,涉及的金額也很龐大。證監會提及自22年已開始關注JPEX的營運,但為何有關當局一直沒有作出任何明確警示,至今才突然採取行動,令投資者感到十分疑惑。政府對此類交易平台是否監管不足?已有公眾質疑。事件中多人被拘捕,但JPEX仍對外宣稱公司平台如常運作,令這案件更加撲朔迷離,這又有像監管機構對受規管法團的一般處理,又被批評為於事無補和行動缺乏部署。此外有網絡人士稱「翻牆」仍可操作,這JPEX在海外營運又如何遏止呢?日前JPEX更拋出另類換股方案以證明公司並非行騙,令事件再添變數。「行內行外」文章已闡述多次,這類虛擬貨幣或資產的電子交易平台,有如設在海外的倫敦金或外匯交易的電子交易平台,交易平台設置於海外,買賣交易利用互聯網進行,試問又如何禁止呢?相信有關當局不會不知啊!真的無法杜絕嗎?倫敦金買賣已存在幾十年,一直也沒有立法規管,現今有關當局卻高調宣布規管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真不知什麽葫蘆裡賣什麽藥?只能又說是大勢所趨吧!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虛擬資產存在的風險不少,其中包括大部份虛擬資產都缺乏內在值,也容易用來洗黑錢和恐怖份子籌集活動的資金。舉如:交易平台本身的運作也有風險、「錢包」的安全性也是問題、同時會遭受黑客攻擊和跨境監管困難等風險,由於虛擬資產買賣沒有定性為完全不合法,也因此容易被騙徒利用虛擬資產進行詐騙,今次JPEX事件暴露了有關當局未能做到防患未然的效果。其實虛擬資產或,貨幣近年在國際上都產生了不少疑問和難題,最令人震驚的是加密貨幣交易平台FTX倒閉,創辦人Sam Bankman-Fried(薯條哥)正面對美國法院以欺詐罪名起訴,另全球最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Binance(幣安)和美國最大加密貨幣交易平台Coinbase也被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出起訴,此外幣安也面臨另一項集體訴訟。據悉新加坡本計劃有意打造成加密貨幣樞紐中心,但由於淡馬錫在加密貨幣市場投資中失利,現反過來對幣安進行調查,同時也否認會全力推廣虛擬資產交易。一直以來內地政府對虛擬資產交易都嚴加禁止,但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卻願意打造香港成為虛擬資產交易中心,樂於接手這個燙手山芋,並積極定下法規把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納入香港證監會監管。但有社會人士指出,未將場外交易虛擬貨幣兌換店納入監管範圍,令監管出現了漏洞,而公司的註冊或登記人多數都是人頭,幕後人隨時可逃過追查,雖然從追查資金的往來有機會找出幕後人,但跨境銀行帳戶並不容易追查,甚至款項早已轉移等等,都令追查困難。這一次的JPEX事件,好讓香港政府和監管當局,再次檢討監管制度和手法,有否需要改善的地方?以防止日後有同類事件發生,同時也可進一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自港交所(00388)上市後,香港證券市場雖然進行了多次改革,但投資者卻未完全受惠,投資者投入資金進行投資都是為了賺錢或獲得利潤,只是多年來,衍生工具備兌認股證、科網股熱潮、過度炒作的金融海嘯股、中小型上市公司、創業板股票,以至大勢所趨下的科技以及生物科技股等等,都令在香港市場的投資者損失慘重,怎不叫投資者失望呢?那只好尋找其他投資市場或渠道以及產品來進行投資了。在這種形勢下,是否也容易令騙徒有機可乘,以高回報率和高槓桿來吸引投資者中伏呢? 

後記:貧富懸殊的問題已成為香港無法解決的難題,樂施會發表的2023年香港貧窮狀況報告指出,今年首季香港整體貧窮率高達20%,超過136萬人正處於貧窮狀態。同期最貧窮的一成住戶,其家庭月入中位數僅2,300元,是2019年即新冠疫情前的2/3,最富裕一成住戶,月入中位數則升逾10%,高達13.26萬元。從上述數字來看,本港疫情前後的貧富差距激增,差距由2019年的34.3倍,進一步擴大至今年首季的57.7倍,即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已是當今香港的真實寫照。樂施會認為香港政府的扶貧政策有所不足,更要求改變最低工資為一年一檢和提高最低工資的水平。筆者亦認同政府扶貧政策是有所不足,但對政府製造貧窮的政策更感不滿,而「行內行外」文章多次提及證券業是社會的縮影,政府才是令貧富懸殊差距越來越嚴重的始作俑者,2003年撤銷證券及期貨的「最低佣金制」和實施「一業兩管」,導致行業出現惡性和不公平競爭,港交所和大財團的收入卻有增無減,相反靠佣金收入的持牌法團和從業員卻進入了冰河時期,生存空間被剝削了,收入也越來越微薄,延續至今,「零佣金」的湧現令雙方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業界想談「最低」兩字也無法談得上。有了最低工資,貧富懸殊差距還不斷擴大,沒有了最低佣金制,這一定是金融服務業界別-貧富懸殊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之一,這算不算是由政府的政策主導呢?此外筆者也曾以超級市場比喻港交所,香港的超級市場本已缺乏競爭,如售賣的產品質素欠佳,用家在使用期間出了問題,是誰的責任呢?當然生產商的責任無法逃脫,但售賣者是否一點責任也沒有呢?至於港交所享有特權,可以說是獨家銷售產品,售價以及上架費用也不便宜,如產品出現問題,是否也是責無旁貸呢?或是有特權的中介機構總有免責條例保護吧! 近日從媒體中得知有前高官稱:「幾年來沒有見過有人買股票賺錢,那怎會有大量消費的能力呢?30年前尖沙咀大富豪很旺,今日沒有了,香港人寧願北上消費,只因為便宜。」這番說話可真算是說真話了,這正是「行內行外」文章早前提及的「性價比」和「收入、信心、消費」的關係吧!沒有收入,何來信心,又如何消費呢?難道政府不知道嗎?那倒要看看政府能否真可振興夜市經濟了。有消息指特區政府「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正不停加速開會,商議研究提升港股流動性的方法。上週「行內行外」文章提及希望專責小組在開會前應對市場進行調研,和走訪持牌法團和持牌人士收集資料,落實「答案在民間」的做法,不應單憑某些資料或個人偏知提出意見,不知工會的意見是否與社會大眾人士和業界的想法相互脗合呢?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9月28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