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醫治未病 !---行内行外2023.10.05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10/05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上醫治未病 !

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將於本月25日發表任內第2份施政報告,在發表施政報告翌日,立法會依慣例舉行施政報告答問會,現政府正就施政報告展開諮詢,除了舉行諮詢會,也會落區聽取廣大市民意見,至於金融業是香港四大經濟支柱之一,特首會否造訪金融服務業本土中小型金融公司的基層從業員,和受「零佣金」壓至透不過氣經營艱辛的中小型證券及期貨公司,以及單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中介人?還是一如既往,只繼續偏聽外資和大型中資證券及期貨公司以及學者和專家的意見呢?此外不知道現時官員落區視察或造訪是不定時的隨機進行,還是預早安排?官員微服出巡,還是大鑼大鼓呢?如是預早安排或大鑼大鼓進行,只怕與實況存有落差,相信在制定和推行政策也抓不着癢處了。在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前,香港社會卻發生了不少不愉快和令人悲傷的事件,其中更涉及人命,怎不叫人悲痛和引起社會的關注哩!日前在秀茂坪村發生雙屍命案,有一對智力有問題的五旬兄弟因乏人照顧而死於家中;位於西九龍柯士甸道西的「圓方」,有工人進行泠氣喉管更換工程時發生奪命工業意外,兩名水喉工人疑中毒身亡;上周,北角英皇大廈一個「一劏四」劏房單位發生火警造成兩死兩傷,三宗事件當中是否因制度出問題,還是人為疏忽造成?仍在調查中。房屋和劏房問題特區政府暫時仍無法解决,奪命的工業意外已有兩人被控誤殺提堂,涉案人士不准保釋,政府強調會依法辦事和作出公正的調查,還望如制度出了問題便要盡快改善,如涉人為疏忽便要秉公懲處。至於紅山半島僭建另類地產霸權事件和JPEX虛擬資產交易平台爆雷,政府或有關當局的官員是否涉及責無旁貸之嫌?至今仍沒有明確的交代,最後會否不了了之呢?仍待時間引證。要是金融服務業持牌法團和持牌人涉及監管疏忽,那一定會受到譴責和懲罰,這才顯得公正。一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以香港被暱稱為「國際金融中心」而自豪,但筆者卻一直以香港被謔稱為「國際提款機」而感到悲哀,回想這20多年,香港金融業制度的變化,確實令人有點失望。單看現時恆生指數的水平和成交量,便難以否認資金沒有流出或投資者沒有虧損之言論,常有朋友問筆者股票下跌和現時的境況,誰是贏家和錢去了那裏?其實問題的答案是非常複雜,只能說股份市值下跌,誰是贏家確難定斷,而錢則在市場蒸發了,這說法是否正確?便要由學者或專家來解說,這或與官方的答案又有所不同。2002年港交所引入備兌認股證,這類衍生工具起源於美國,大部分歐美國家都不容許散戶參與買賣,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公開讓散戶投入市場,當年工會和筆者發表文章批評和指出弊端,雖然最終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認股證市場,其成交額更佔港交所每日的總成交額最高達至近三成,風頭可謂一時無倆,當年政府官員、有關當局和港交所(00388)高層還沾沾自喜,只是從傳媒和坊間得知,散戶輸在認股證市場的資金以過百億元計,而當年備兌認股證的發行商和流通量供應者,大都是外資的投資銀行,因此某些媒體和輸了錢的散戶都齊聲指責港交所是引狼入室的元凶。現今認股證或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已是五花八門,牛熊證、價內證、價外證、股票期權、還有ETF等等產品,由於此類產品成本較低,也涉及槓桿,同時聲稱可作為對沖和看好看淡的投資工具,自然有其吸引力,其實所有衍生產品的風險都較高,當然回報率也相對較高,由於散戶多存以少博大的心態,因此此類產品始終仍備受歡迎,散戶也願意投入資金炒賣這類衍生產品,至於輸多贏少還是贏多輸少?不問可知!不過這類衍生產品總會與某些實質資產掛勾,甚至有機會存有內在值,而與現時的虛擬資產又有何價值?有沒有内在值?大家心知肚明。但投資者仍趨之若鶩,只因買入的投資者深信可以賺大錢,這與買入細價股的投資者心態大同小異。現時有關當局除了修改制度,又嚴加打壓股份過度抵押的細價股公司,令股票成交萎縮,这也是股份流動性不足原因之一,市場人士和散戶投資者都普遍認為炒賣細價股的年代已過,但轉戰衍生工具市場的投資者又多損兵折將。在美國漸趨失寵的SPAC在港又未成氣候,怪不得有前香港財金高官所說的「幾年來沒有見過有人買股票賺錢」這句話了,這真是可圈可點。如今虛擬資產產品已開始合法登場,散戶投資者也可參予,這會否令香港投資市場掀起另一次高潮,木宰羊!只是近年鬧得沸沸揚揚的NFT產品似乎漸趨平靜,聽聞很多投資者都鎩羽而歸,現只望在港實施監管的虛擬資產產品不是備兌認股證的翻版吧!若登上全球第一成交量後,又令投資者損失慘重,變成合法和無法統計的資金流出啊!而另一方面,也不願再見到類似期糖、期豆、期金、日轉期匯、納指七雄和創業板等失敗之作再在香港市場出現。看到投資者過去在香港市場血流成河的場面,這不期然令筆者再次想起中國領導人所說「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的教誨。試問香港特區有關當局和港交所有否忘記和辦得到嗎? 

後記:特區政府於8月成立專責小組研究如何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事宜,有部分業界人士認為小組應拋出短期和長期的改革方案,不應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只懂抄襲其他國家或城市交易所的制度,左修右補地推出,其實每個市場或地方都有其獨特情況和文化,但投資者和資金都是最現實的,那個資本市場能賺錢,投資者和資金便會蜂擁而至,這是資金市場的不變定律。當年內銀、內險和石油股等內地企業在港上市,便掀起資金追捧中資股的熱潮,能以低價認購股份的機構性投資者都賺到盤滿缽滿,其中外資可拿取的股份所佔的比例不少,現時因中美關係惡化,內房股爆雷,外資頻頻套現減倉,令市場疲弱的氣氛無法扭轉,成交額也因而縮減,這就是資金市場的現實。現香港政府和專責小組正研究如何促進香港股票市場的流動性,當然目前外界最多討論的還是下調股票印花稅的問題,而有業界人士期望特首在施政報告中會宣布調低股票印花稅,高盛指出如股票印花稅稅率下調0.1%,料港股現貨市場交易額會增加10%-12%,當然有業界人士認為這說法太樂觀了。筆者曾提及成本減低並不一定可刺激成交額,可見今時今日持牌中介法團和中介人的佣金已在惡性競爭中下減至「零」,還有個別中介法團推出派錢和送股活動,為何仍不見成交額暴增,反見成交額逐漸減少呢?為什麽不可以說因證券佣金不斷減少而令成交額也在減少呢?可見股票市場的流動性是受多項因素所影響的,只可以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於香港股票市場流動性不足和失去融資功能,以及上市公司股價無法體現其資產淨值,便引發大股東考慮將公司私有化,當然其中也有個別上市公司大股東或有心人借助私有化的消息把公司的股價舞高弄低而圖利。除了私有化消息,派息、業績、收購或合併等消息也會刺激股價的波動,其中也會涉及停牌復牌,例如近期的歐舒丹、IMAX C(01970)、海通國際(00665)、老恆和釀造(02226)和魯大師(03601)等等,而這類股價的波動,隨時令投資者誤中地雷。當然近日最令人關注的是恆大系三間上市公司,中國恆大(03333)、恆大物業(06666)和恆大汽車(00708)幾經波折才可於8月底復牌,但中秋國慶節前夕其三間上市公司再次停牌,更發出公告證實接到有關部門通知,主席許家印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採取強制措施,公司股份將繼續停牌至另行通知,消息指今次事件或涉及恆大人壽及恆大財富非法集資和資金轉移問題,更傳出許氏前妻丁玉梅已經海外全資離岸公司取得累計近千億元人民幣分紅,停牌和被查消息令恆大重組之路再添變數,也令內房市場增加了不少不明朗的因素,筆者執筆時恆大系其中兩間公司復牌,股價出現波動已是必然了,恆大汽車則繼續停牌等待消息公布。今次恆大復牌再度停牌令人想起當年壹傳媒不斷停牌復牌,股價炒上炒落以致最終除牌的例子,當時監管機構和港交所的處理手法一直被人詬病,當然最大損失的又是投入了資金的投資者,今次恆大系會否重蹈覆轍,再次成為投資者的陷阱?而恆大系停牌前股價又突然驟跌近二成,有沒有春江鴨先知水暖?不知監管當局會否進行調查,對這類敏感消息和事件,前置式監管能否仍可起作用呢?黃帝內經說:「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這句說話對政府有關當局和監管機構是否合用呢?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10月05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