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許有權者放火,不許老百姓點燈-- 2021年3月11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03/11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只許有權者放火,不許老百姓點燈

政府和業界各自對增加股票印花稅有不同見解,政府的主要論點,認為增加印花稅無損香港股票市場的競爭力,也不會令每日的成交量有所下降。但大部份業界人士卻認為,增加印花稅會減少港股的吸引力,從而導致流入港股的資金減少。據了解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如美國和日本皆不收取股票印花稅,中國及新加坡都只收單邊稅項,香港卻是買賣雙方均須支付股票印花稅,而香港目前的股票印花稅率也遠高於內地、美國和新加坡等競爭對手。今時今日全球股票市場趨勢是在調低印花稅,以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者,而香港卻倒行逆施,政府官員極力強調加印花稅,不會削弱香港金融市場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真是又一次自話自說的官話了。當年有關當局一意孤行撤銷業界最低佣金制,強調是要減低投資者的交易成本,跟國際接軌,也可增強港交所(00388)的競爭力,這種做法只是變相提高政府和港交所的收入,實際上是剝奪了中介法團和中介人的權益和生存空間。從傳媒報導得悉,去年結業的證券公司較2019年增加70%,雖然近年大市成交量增加,但證券公司結業數目同時增加,這是什麼原因呢?莫非這些證券公司有錢䁠也不想嗎?這是因為有關當局以大石壓死蟹,用了損人利己的手法,打壓無權無勢的證券界弱勢群體的結果,行內人無人不知的事實!至於政府會否因提高印花稅而增加稅收,可以說是難於估算?因成交總額決定於當時股票市場的走勢和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由於未來不斷有中概股回歸香港上市,而這類股份大部分的集資金額和市值都較為龐大,加上早前同股不同權和無盈利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上市,這很容易令本港股票市場的總市值不斷膨脹擴大,就算市場交易不太暢旺,但總成交量亦會有所增加,間接也會令政府印花稅的總收入多了。不過政府的總收入增多,並不代表業界收入也有所裨益,筆者在前時多篇文章已提及零佣金乘成交總額(0 x N = 0)的公程式,無論怎樣計算?結果也是零,試問業界又何來收入增加呢?類似餅做大了收入增加的謊言已說了近20年和N次了,不過每次當政府硬推政策都總能找到學者以歪理護航,或強說業界沒有共識,最後那便由有關當局作主推行。事實任何政策都會令某些有權勢的人或機構直接得益,而這些人或機構必定會為政府護航,只是這類人只是小部分享有特權的機構或人士。今次增加印花稅,護航者更出言批評證券及期貨業業界,在香港經濟困難時期竟然一毛不拔,試問在零佣金零收入下,連一「毛」也沒有,可從那裡「拔」呢?其實工會和筆者一直關注的不只是增加印花稅的問題,而是政府推行任何有關金融政策時,從不會諮詢本土業界,就算有做也是假諮詢,從「一業兩管」和「最低佣金制」以及增加上市公司的上市門檻等等,試問有哪一次不是有關當局獨斷獨行呢?近日在美發生GME挾淡倉事件引發美聽證會質詢Robinhood的零佣金交易模式,會否引致某些不道德的交易存在,那香港的零佣金交易又會否引起不良的後果呢?有關當局似乎對此仍漠不關心。記得當年雷曼迷債引發的金融海嘯也引起香港立法會的討論,雖然一致認為是「一業兩管」帶來的惡果,但那又什樣,有跟進嗎?還是誰惡誰正確吧!現時免佣金的宣傳和一業兩管依然存在,目前有部分衍生工具產品仍然是豁免印花稅的,為什麼這類產品有長期優惠,原因何在?因此有人批評這是為了鼓勵散戶進行炒賣,也是為了鼓勵多些「莊家」參與,這是否只許特權人士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呢?

除了印花稅事例,政府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近日又多了個熱門的話題,去年美國集資額重上全球一哥地位,主要是靠以SPAC的集資金額佔了集資總額近一半。現傳出香港首富李嘉誠和新世界發展擬透過SPAC形式在美國上市集資,香港政府立即開腔正研究SPAC其可行性,市場已有人批評SPAC的模式有如合法公開做殼,但這邊廂,證監會和港交所正嚴厲打擊上市公司的殼股交易,而政府卻在研究如何開放做殼市場,滑稽嗎?回想當年,證監會一直反對「備兌認股證」的發行和「同股不同權」制度,但卻突然轉軚,市傳政府是幕後黑手,估計為了吸引資金和爭取成績,又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了。

後記:香港政府一直鼓勵資金在港發展基金事業,現計劃引入外地投資基金來港發展。在20182020年先後引入開放式基金型公司和有限合夥基金制架構,更將建議容許外地投資基金遷冊來港,並且註冊為開放式基金型公司或有限合夥基金。政府亦已經提交修訂條例草案,爭取本年度通過在香港營運的私募基金,所分發的附帶權益提供稅務寬免和提高香港作為家族辦公室樞紐的吸引力,所有的安排只是利於財團和有錢家族來港或留港發展,但對本土業界就業並沒有着筆提及,自「一業兩管」和「撤銷最低佣金制」後,有關當局對本土出身的業界人士都是採取自生自滅的態度,外資在澳門開業和在開曼開設基金基本都要遵守某些規定和聘用當地人以及當地專業人士以保障當地人士就業機會和發展,可惜香港政府卻沒有這樣的思維,筆者從不反對政府訂下政策吸引外來資金和人才到港發展,但為什麼總沒有推出維護本土業界公司和人士發展機會的政策?自2000年港交所上市,2003年證券大法實施,香港政府在金融證券及期貨業界只是不斷施行制度去淘汰香港本土公司和本土從業員,這真是合理和正常嗎?這是否屬於維護香港本土金融業界和本土金融從業員的行為?那恕筆者不茍認同了。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311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