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創新的尾班車是大勢所趨 ?(1)---2021年4月15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1/04/15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新的尾班是大?1

據悉近期內地政府質疑部份新經濟股在沒有實際的業績支持下,股價仍是不斷上升,這是否屬於過份追捧?有市場人士解讀:暗示內地有關當局對這類高市值又沒有市盈率的企業存著隱憂,擔心最終會為金融市場帶來危機,只怕這些只是打著新經濟股旗幟的上市企業,早晚有一天會累得投資者焦頭爛額。現傳內地有多間新經濟企業已撤回在科創板的上市申請,其原因相信只有企業自己才知了。最諷刺的是以「大勢所趨」,狂推新經濟和沒有盈利企業來港上市的港交所(00388),這是否也會因此而改變大勢所趨的策略呢?那就要問問有關當局了!近期雖然有個別新經濟股出現回調,但在資金泛濫和疫苗開始在全球接種的影響下,投資者早已把資金追捧舊經濟股,令美國道指和納指都在日前同時創出新高,但中港股市卻因騰訊(00700Naspers大股東以折讓約一成批股,加上阿里巴巴(09988)182億元罰款的消息,拖累其他股份一起下跌,令大市有下挫壓力。香港政府為了吸引全球資金來港,總是扭盡六壬,2019年的「同股不同權」和無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成功登陸香港,現時更計劃推出「同股不同權」的優化2.0版,即企業版「同股不同權」,進一步放寬二次上市公司的適用範圍,目的是吸引更多中概股回歸香港,到時香港政府又可多收印花稅了,這如意算盤會打得響嗎?去年香港有關當局極力宣傳歡迎家族辦公室的運作模式,今年又開腔研究SPAC的可能性。回顧香港金融業深刻的教訓歷史,2000年港交所獲有關當局批准把傳統的認股證包裝成另一類的衍生工具,備兌認股證(Cover Warrant),其中包括認購(call)和認沽(put)兩大類,供投資者自行炒賣,看升還是看跌或有限風險還是無限風險?個中的複雜性就不在此論述了,其後更衍生出牛熊證和反向產品等等... 這類產品在大部分的歐洲金融市場都是嚴禁散戶炒賣的,但香港有關當局不單沒有限制散戶參與,更免去這類產品的印花稅去鼓勵散戶參與,目的是為了增加散戶入場的興趣,方便流通量供應者進行買賣兩邊出價。這類衍生工具推出後,筆者也曾發表了多篇文章,提及這類是高風險和極複雜的產品,有可能隨時引發一場金融風暴云云。2005年筆者有幸到訪上海和北京與當地的金融官員會面,當面表達了個人對濫發衍生工具的憂慮和惡果,最終衍生工具的殺傷力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引爆了美國「雷曼迷債」爆煲。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可算是當時發行衍生產品的一哥,但一時風光最終敵不過市場的無情力量。其實衍生工具除了產品條款非常複雜難明外,背後仍隱藏着槓桿的影子,這增加了產品的風險性,一但出事爆煲,必定出現骨牌效應拖垮所有資產鏈,這也是內地有關當局一直關注的問題和存在的風險。據當年統計:香港散戶在衍生工具所蒸發的資金以百億計,可見其殺傷力之慘烈。近年金融市場出現新經濟股的上市熱潮,港交所自然渴求分一杯羹,於2019年底,終於成功把「同股不同權」和無盈利生物科技企業推出市場,不到年半已有經濟學家和市場人士分析新經濟股已過份被高估,甚至已成泡沫。近日內地有關當局也開腔指出,有部分新經濟企業的估值和業績以及市盈率不對稱,從內地有關當局對螞蟻集團事件和恆大汽車(00708)的言論,這是否意味內地監管部門將對這類企業會出手打壓呢?這也證明內地沒有「大到不能打」的現象,只要涉及金融風險便會施以政策干預,只是香港有關當局仍然對這類股份特別垂青,仍然大力鼓吹這類股份的價值,相信「金錢掛帥」才是真正的大勢所趨吧!待續

後記:香港政府一直吹噓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仍然穩固,總以為香港在金融業方面仍存著全面性的優勢,其實不是內地形勢上的需要和內地政府政策上的支持,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早已褪色,此時此刻財政司司長還妄自尊大,在各地交易所皆減免印花稅來吸引資金的趨勢下,卻反其道而行,違反大勢所趨的定律,擬增加三成股票買賣印花稅,藉此希望能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只是股票的成交額會因經濟環境和條件而有所改變,政府能否如願以償增加稅收?暫未可料!至於增加印花稅條例草案將在立法會展開討論,側聞有個別議員沒有對業界經營環境做好盡職審查的工作,也從沒有真正了解證券及期貨從業員的行業情況,只聽了一些片面和表面的數據和報導,一知半解便認為證券及期貨業界現時全面好景而胡亂盲目支持政府的政策,這實令市民和選民失望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1415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