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局、通脹和息率主導未來經濟和樓市的發展?---2022年9月8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2/09/08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政局、通脹和息率主導未來經濟和樓市的發展?

雖然中國證監會與財政部公布與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了審計監管合作協議,並稱中美雙方將盡早啟動相關合作,雙方會對相關會計師事務所合作開展監管檢查和調查活動作出明確的約定,這可符合雙方法規和監管要求的合作框架。筆者上週在「行內行外」已說明雙方達成協議並非能完全釋除內地企業和全球投資者的疑慮,因此大部份中資上市公司股價依然受壓,上週初港股在多項利好的消息支持下,曾一度重上20,000點水平,可惜仍敵不過壞消息的衝擊,大市再度跌穿20,000水平繼續尋底。現時大部份經濟學者和股市分析員正擔憂因俄烏戰爭持續及全球天氣出現異常的影響下,導致能源價格繼續上升和糧食短缺,會令通脹和息口不斷創新高,這將導致明年全球的經濟進一步疲弱,甚至正式踏入衰退以及大蕭條之路。7月內地中小企的財新製造業PMI採購經理指數只錄得49.50,再次跌入收縮區間,南韓跌至47.60,臺灣更只有42.70,數據顯示以上諸國經濟前景出現隱憂,會否拖累亞太地區及全球的經濟前景?真要看未來數月的PMI指數能否回升了。一直以來,股票的價格表現取決於企業的業績和利潤,往往與能源價格和通脹背道而馳,能源價格和通脹上升,企業盈利必然會受到影響,石油和能源股也不例外,只因經濟疲弱能源的需求也會減少。回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並未因中美雙方會計底稿的爭端紓緩而獲得較多投資者支持,只因協議內的具體細節仍有一定的規限,中證監更稱審計底稿一般不包括國家秘密、個人私隱或企業底層數據等敏感訊息,審計底稿將存放在內地的香港會計師事務所,雙方要進行檢查和調查活動前,會作出事前溝通協調,這種做法實行起來,能否滿足雙方監管機構的要求?還要待時間的證明!觀看央企和國企似乎已用在美國退市的行動,向美方表了態。近日香港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突破萬宗,已是意料中的事,如再次收緊社交距離,這將再度打擊香港經濟復甦的勢頭,此外內地疫情也有反彈跡象,內地專家擔心內地將有可能出現第六波疫情的爆發,多個城市立即實施封城令和進行全民核酸檢查。而多隻中資龍頭企業,如騰訊(00700)、阿里巴巴(09988)、京東(09618)、美團(03690)、比亞迪(01211)和新東方在線(01797)等等被股東或基金在此時減持,連內地的阿里巴巴、貴州茅台、寧德時代、中國中免、招商銀行、藥明康德、邁瑞醫療等等都在減持名單之內,雖然股東或基金減持的原因各有不同,但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向是最敏感的,在市況低迷和經濟前景不明朗下減持,這意味什麼?無論投資者和分析師各自有什麼的解讀,股價短期受壓已成事實,要消除這股壓力,相信需要時間去消化。此外中美雖然在審計監管達成協議,但中美政局爭端的死結還仍無法化解,尤其台海局勢的發展,美國更是變本加厲,近期美國國會多名議員頻頻訪台,美國軍艦穿越臺灣海峽等等行為,明顯欲想挑起事端,將中美差劣的關係升溫,令台海局勢變得更為緊張。試問政經分不開,中美政局陷入嚴重的紛爭,經濟的合作還能暢順地走下去嗎?隨着中美博弈、台海局勢一觸即發、俄烏戰爭等等政局的變化,正如筆者早前所說的經濟全球化漸漸變成地區或地域化和集團聯盟化,全球經濟和股票市場可能會出現新的局面。由15個國家所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於今年1月1日生效,主要是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集團。集團除了現在15個成員國外,這協定將向南亞、中亞或大洋洲等其他國家發展,連同內地「一帶一路」的計劃,這似乎正與美國的「歸邊」政策打對台呢?最值得關注的是RCEP覆蓋全球三成人口,15個成員國中也包括美國的鐵膽盟友:澳洲、紐西蘭、日本和南韓,那真是耐人尋味了?這會存有矛盾嗎?或是各國仍是以自身「利益」先行呢?還是由政經分析家和學者去評論吧!作為自由貿易、航運和金融中心的香港現已正式申請加入RCEP,希望加入後可減免各國的關稅和海關程序,更希望可為成員提供金融和法律的專業服務,強化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的地位和增加跨境投資的機會,以鞏固其作為中國超級聯絡人的角色,這也正可配合國家互聯互通機制的實施,只是香港證券業早己進入零佣金時代,試問這對單靠佣金收入的從業員有什麼幫助呢?更何況大部份的金融政策,只獨有利於有特權的港交所(00388)和大財團的業務發展,在還未能與內地全面通關下,單打獨鬥的從業員想開展業務真是難上加難,因此想與特區政府和港交所共同富裕只可能是發白日夢了。

後記:「住房不炒」是內地政府施政時一直強調的民生政策,可是執行時往往與現實環境存有差距。只因房屋價格持續上升,早已炒賣成風,而建房和房屋買賣又多涉及槓桿和借貸,如過度借貸或槓桿比例太高,遇上政策、經濟和息口的突變,很容易爆發危機和債務違約風險。近年國內多個地區地發生爛尾樓事件。眾多的內房股出現債務違約和股票停牌的現象,這令市場關注內銀和財務機構的借貸,有否涉及違規或貪腐行為?導致市場一面倒看淡樓市,令內房股一蹶不振。現時國內民眾的財富與樓市或樓價互有關連,爛尾樓和延期交付,將令人民的財富造成損失,使人民對樓市失去信心,市場正擔心會否因此而引發其他政治和經濟問題。為此中央即時果斷推出多項政策來穩定樓房市場的秩序,最明顯的是為個別內房股進行發債融資的擔保,完成建樓工程,避免出現爛尾樓。多年來香港也曾出現多次樓價大跌的經歷,依稀記得,在80年代,全球通脹升溫和出現石油危機,息口急升至20釐,供樓的負擔突然增加,加上經濟不景,樓房斷供和負資產的情況嚴重,那時樓價下跌已是必然的了,其後息口回跌,經濟復甦,樓價才漸漸喘定回升;回歸後的八萬五政策適逢亞洲金融風暴令樓價下挫,又遇2003年沙士爆發更令樓市陷入低谷,出現負資產,總數超過10萬宗,當時銀行只好接受個別業主供息不供本金,加上政府出招救市,這才能渡過危機;2008年美國出現次按危機,引發全球金融海嘯,次按其實是樓宇按揭涉及槓桿借貸過高造成的,金融海嘯也是因泛濫的衍生產品和過度的借貸有關,美國為了救市,只好持續量化寬鬆政策,由於港幣與美元掛勾,持續的量化寬鬆政策和樓宇供應量不足以及大量內地資金來港投資等等因素刺激下,令本港近年樓價出現只升不跌的神話。特區政府為了遏止樓價無止境上漲,曾多次出手推出打擊樓宇炒賣政策,2010年和2012年先後推出額外印花稅(SSD)和買家印花稅(BSD)、2013年推出雙倍印花稅(DSD)等等。雖然這令樓房成交量減少,但由於樓價高企的主要原因源自公屋和私樓供應不足,樓價始終沒有下跌,反令市場出現了不少納米樓,劏房的盛行更不用說了,雖然近幾年有黑暴和疫情爆發,但大部份私樓的樓價仍然高企,但踏入今年樓價已有回落跡象,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公布的樓價指數,7月份報376.1,按月下跌了1.65%,屬5個月以來的最大跌幅,而且已接連跌了兩個月,亦是自2020年2月錄得373.4後的近兩年半低位,但相對多年的升幅,下跌的幅度可算不大。不過若是看每周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樓價的跌勢正在加劇,市場人士稱本港樓市的跌勢已經形成,往後只會拾級而下,可能要幾年後才有機會復甦,並估計全年本港樓價的跌幅有機會超過10%,如所言不虛,這已是近年罕見的現象。其實美國正步入加息周期,息口何時見頂,暫難預料,而現時疫情總是揮之不去,地緣政治風險加劇,中產沽貨套現移民人數漸多,加上宏觀經濟前景不明朗,樓價受壓也是正常,但如美國加息步伐和上升幅度加快,重現80年代息口的最高水平,這是否會再次引致樓價大跌,因而引發負面的連鎖反應而爆發經濟或金融危機?這筆者真不敢亂說了,因筆者並不是樓市專家。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2年9月8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