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的回來了嗎?---2022年11月17日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2/11/17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香港真的回來了嗎?

「香港回來了」這是近日香港政府大力宣傳的口號,這幾年香港經歷不少風風雨雨,引致經濟發展裹足不前,人才外流,多項世界排名持續下滑,為了香港能重現昔日的光輝和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月初特區政府舉辦了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峰會期間多位香港金融高官和外國金融機構高層都齊齊發言,這次投資峰會有人說是俾面派對,因資本家都是現實主義者,那個地方有投資機會,那個市場有利可圖,外資或投資機構便會聞風而至,他們皆為尋找投資賺錢的機會。雖然在這次峰會舉辦之前,美國政府曾公開向將出席峰會的參與者發出嚴厲的警告,但還是無法阻止國際金融領袖參與峰會,只因尋找賺錢機會是資本家的天性,當然出席與否和會否真金白銀投入香港市場又是兩碼子的事,有關當局為了繼續維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重振「紐倫港」的稱號,特區政府和有特權的港交所(00388)近年動作多多,港交所聲稱要增強國際競爭力,藉完善監管和上市制度為名,在今年初實施提高企業上市門檻,調高主板盈利的規定,但另一方面為了生意,卻又放寬企業在港作第二次上市的規定,不足一年又提出大幅降低「硬科技」企業在港上市門檻,為晶片、人工智能、生物制藥和智能制造等企業,創造有利易的上市條件。港交所在政策上提高某些企業的上市要求,但又對某類企業放寬和降低標準,這種出爾反爾的做法令投資者和企業公司無所適從,更不明白箇中原因,令部份企業家和業界怨聲載道,埋怨制度有欠公允,更有投訴厚此薄彼,有歧視偏見之嫌等等聲音。當然對降低條件後可申請上市的企業和有商機的業界人士,自然對新制度歡迎之至,市場總是有人歡喜有人愁,制度的改變,中介法團和中介人只好默然接受和適應,而投資者也要多加學習和留意制度上的變化,細看能否真正反映上市企業的實質價值,要不然又因「大勢所趨」而盲目追入,類似快手和商湯等新制度下上市的股份而再中伏了。此外政府透露明年會為香港上市發行人增設人民幣股票交易櫃台,港交所準備推出雙幣股票市場莊家機制,政府更會豁免市場莊家的買賣印花稅,也會研究推出國債期貨。為了加快IPO流程,港交所明年將推出新股平台FINI(Fast Interface for New Issuance),日後所有IPO將會在該平台上處理,取代現時兩軌並行的系統。推出後,IPO的結算週期將由現時的「T+5」縮短至「T+2」,縮短IPO結算週期自然會減低了其中多項風險的機率。但這可能會影響金融公司有關申請IPO的融資商機,持第1類受規管活動中介法團的賺錢機會和能力繼「零佣金」後再變相被削弱,這會否令持第1類受規管活動中介法團和持牌人士的生存空間持續收窄而難以生存呢?怪不得接連有兩大本土細價股投行也決定離開行業或收縮業務了。特區政府是港交所的單一大股東,港交所大部份董事局成員都是由特區政府委任,因此港交所的策略間接仍是由特區政府決定,港交所似擔當大判的角色。特區政府今年增加股票印花稅和日後豁免市場莊家的買賣印花稅當然是特區政府說了算,只是一加一減,做法有否自相矛盾和不公道?還是由政府自問自答了,至於最終會否出現預期的效果,那只能由市場來決定了。日前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政府將擴大綠色債券的發行和推動在港建設國際碳市場及交易平台,並考慮在港建設金融風險管理中心,也將提交條例草案為單一家族辦公室的營運提供稅務寬免,以吸引更多家族辦公室來港落戶和營運,還有在香港金融科技週,政府更發表有關虛擬資產在港發展的政策宣言,對虛擬資產業務持開放及兼容態度,希望可帶來金融創新與科技發展的商機。據悉虛擬資產一直以來是各國監管機構的燙手山芋,中國政府一直嚴禁內地買賣虛擬貨幣和挖礦行為,更表明虛擬貨幣沒有實質價值,也不能取代法定貨幣,但虛擬資產並不單指虛擬貨幣,其涉及範圍也非常廣泛,香港如何監管和監管那一類虛擬資產應仍未有完全定案,相信在「一國兩制」下,只要不違反憲法、國策和基本法,特區可以制定自己的金融制度。工會和筆者全力支持香港金融創新和科技的發展,但只希望有關當局不要只為了排名或虛名而打造成「金融賭城」,或令香港繼續被稱為「國際提款機」,或日後政策被批評為「雷聲大、雨聲小」。如再出現以上的現象,那大家還要齊呼「香港回來了?」近日各國陸續放寬防疫政策,但此舉已令當地的確診人數上升,現連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中國確診人數也突破了20,000宗,確診數字仍在持續上升,香港確診數字也回升至近日約6,500多宗,現真怕新冠病毒向香港說:「我要回來了!」

後記:正當金融業界和大眾仍在興致勃勃討論「香港回來了」和有關當局開腔表態對虛擬資產持開放態度之際,有關虛擬貨幣再次爆雷,繼三箭資本對沖基金破產,突然傳出FTX資產負責表缺口達至80億美元,引發Crypto行業新一輪崩盤,更被形容為Crypto雷曼版,被牽連的投資機構或投資人包括軟銀願景基金、新加坡的淡馬錫、紅杉資本、加拿大安大略養老基金、Tiger Global、Paradigm、Robinhood、Multicoin和Circle等,此外,FTX還參與了投資多項Crypto項目,可見其牽連甚廣,很大機會造成骨牌效應,FTX現正申請破產保護令,結果如何?只能看事態的發展。FTX事件有機會令美國監管機構收緊Crypto行業的營運,這會否影響特區政府和香港證監會對監管虛擬資產的思路或另闢新的方向?有待觀察!資不抵債是企業破產的主因,通常企業進行借貸都以股票或實體資產作為抵押,當抵押品價值下跌,便容易造成資不抵債,雖然借貸公司持有企業抵押品,但並不是代表全無風險。雷曼破產也是資不抵債,在金融世界裡,衍生產品更是五花八門,借貸公司根本無法完全了解衍生工具或衍生產品背後的實際風險和可怕的骨牌效應。如衍生工具和虛擬產品沒有與實體抵押品或與實體經濟掛勾風險極高,更何況衍生工具背後的隱藏風險難於發現和計算。現時在港買賣的衍生工具,備兌認股證和牛熊證等,理論上和在正常情況下,發行商都應有以相關資產做抵押或掛勾,也並不存在對賭的行為,當然在發行過程中有沒有蓄意隱瞞,涉及槓桿以及對賭行為或違反守則則是另一回事,這也難被察覺和查核,否則也不會有雷曼爆煲事件發生。當然這類產品的安全性與抵押品的資產也有莫大關係。而現時買賣倫敦金的公司缺乏監管,大部份都是涉及對賭行為,同時也沒有監管客戶和公司資金往來的制度,那公司便可以利用客戶的資產作為營運資金,其中更複雜的情況也不便在此詳細討論,只是香港監管機構也沒有真正插手監管,更形成較容易出問題和投訴,但如監管過嚴,又會導致公司難於營運,現時的第3類受規活動,提供槓桿式外匯交易便出現此類現狀,令申請牌照營運的公司一直不多,交投也不活躍。現時特區政府和監管機構突然高調公開宣布有意積極把虛擬資產納入監管範圍,並研究容許散戶參與,這因為形勢比人強,還是大勢所趨呢?只怕又是備兌認股證和雷曼債券的翻版,散戶將會否又遍體鱗傷?現時部份虛擬貨幣的操作模式,會否有類似50謎網股的互相持股或互相持幣的操作方式?外人更難洞察。虛擬貨幣基本上應是沒有實質的抵押品,安全系數什樣,發展和投資前景如何?那前景是否控制在當權者和監管者的手上呢?上市公司在上市前經過嚴格的審核,也有嚴格的監管制度,每年也有經過會計師審核的業績報告,但同樣可以隨時出現資不抵債而倒閉,那誰又能擔保虛擬資產不會隨時變成一文不值呢?如是這樣,那監管制度是否只是虛設?或還是只是有了監管制度便可讓投資者更可安心和有信心去炒賣虛擬資產,資本家和金融公司又有生意可做呢?還是留待大家深思討論吧!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副 會 長 梁 崇 讓

2022年11月17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