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也是大勢所趨?---行内行外2023.07.27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7/27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本末倒置也是大勢所趨? 

行內行外在「一無傾城」的文章中提及,香港曾是一個五光十色的城市,夜生活多姿多彩,有小市民的夜間市集,也有金碧輝煌的富人夜總會,市民可坐在路邊排檔享受宵夜,欣賞斑斕夜景或到避風塘夜遊,是個世界著名的不夜城。那時真可形容為「舞照跳、馬照跑、股照炒」的境況,當年有部份來港旅遊的中外人士除了到這個購物天堂購物外,多少也是因香港的夜景和夜生活,或參觀馬場和夜總會而慕名而來。但到了今天,這些優勢和吸引之處已漸漸褪色。有傳媒報導指出,香港往日的繁華盛夜已經不再,銅鑼灣、中環SOHO區、蘭桂芳和油尖旺等以往的不夜天旺地,現晚上十時後已熱鬧不再,連的士司機也慨嘆生意難做,更埋怨被不受規管的「平台叫車」搶了不少生意,可算慘上加慘。有酒吧業人士稱通關後,酒吧生意額竟然下跌兩成,出現這種反差現象確令業界始料不及,筆者已過「夜蒲」之年,傳媒的報導是否屬實?只能靠「夜蒲」人士來引證了。據說跨過深圳河的福田口岸和羅湖區卻與香港大相逕庭,深圳的水療按摩浴場客似雲來,浴場內設有多種娛樂設施,可算是應有盡有,也適合男女老幼全家享受,最重要的是逗留在浴場一整天的花費也不算昂貴,相比留在香港本土消費便宜得多,因此這類浴場經常出現排隊等位現象,雖然還要等候,但這種消費模式仍大受香港人歡迎,也帶旺了附近的食肆和其他消費場所。除了浴場,還有大型商場舉辦活動和地區設立了夜市攤位來吸引市民和遊客進行消費。從媒體資料顯示,現時每逢周末、日北上深廣的人數,較南下香港的遊人為多,平時星期六北上和南下的人數相差10萬人左右,7月1日回歸日更相差多達17萬人。如資料正確,這引證了有能力消費的香港人,已逐漸改變了以往的消費模式,有興趣去內地消費。怪不得有傳媒報導兩地通關後,香港的零售消費業的增長仍未能符合預期,那為什麽香港市民不願在港消費呢?不知有關當局官員有否對此進行研究?現時各國和各地政府在疫情後都想盡辦法鼓勵市民和吸引外來人士在當地消費,特區政府也舉辦了不少大型活動,成效如何?實難查究!但從商鋪和寫字樓的空置率、股市以及市面的情況來看,經濟並不全面樂觀。至於經濟的數據出現增長,有市場人士認為只因早兩年經濟數據太差和基數太低所致,事實在加風四起的日子,在電、煤和交通等公共事業以及超級市場食品和日用品加價的通脹壓力下,市民的購買力自然減弱,經濟增長的數字,可能只是一個假象,因此除了獲得加薪的公務員、半官方機搆、地鐵和如港交所(00388)等個別企業的員工外,對一般市民來說,實際毫無得益,只是日子更難過了。現時特區政府積極出招搶人才,這對本土工人的工資水平有否影響?木宰羊!如令本土工人的工資水平無法提升,那通脹對市民來說只會苦上加苦,而外來人才賺取香港薪金和福利,所得資金最終會否隨人而走?大家心知肚明!外來人士來港的目的是什麼?特區政府的如意算盤是否打得響?還待時間證實。至於有關金融業近期的報導也出現兩極,有外媒報導通關後,香港銀行和保險公司為爭奪人才,新聘請的員工薪金漲幅超過30%,保監局數據顯示,首季內地客來港新單保費大幅反彈近27倍,有銀行宣布部份分行每周7天營業。但另一方面,有報導指出證券業的投資銀行裁員減薪潮持續,從傳媒得知證監會證券業財務回顧公布截至去年底,香港證券交易商去年淨盈利約230億元,按年下跌65%,早前海通國際公布去年虧損約65億元,而今年港股的IPO市場和交易額的表現都較去年遜色。又傳出中金、中信等內地大型證券商也出現減薪、調回內地和裁員等現象,目前除了有本土證券中介法團結束營業外,也出現了有中資背景或中資的中介法團結束證券交易業務,可見業界經營情況艱巨。據報導,目前證券交易商約有600間,而近年IPO市場和近日的成交量正在萎縮,IPO市場一直是大型證券商的專利,而成交量減少,中小型證券商在僧多粥少和缺乏競爭力下,所佔份額越來越少。其實在「零佣金」的壓逼下,也出現了零收入的現象,這是造成近年多間證券中介法團結業首重原因之一。一直以來,有業界組織和人士認為業界的經營困境歸咎於監管和營運成本增加和佣金收入減少所致,在科技和互聯網的發展下,照理成本應可減輕,那又怎會是增加呢?莫非成本不減反增都全因貢獻給了科技技術、港交所或合規部門等極龐大的支出?令券商無力支付!至於收入,更令人摸不着頭腦,嚴格來說,佣金才是傳統證券商的基本收入,應是用來維持營運開支,但由於佣金收入急劇下降,有部分券商只能以融資和自營業務來增加收入,究竟最終能否如願以償?那真是因市況和個人而定。論及佣金收入,應是證券商的命脈,除了本工會和「行内行外」文章一直堅持要設立最低佣金制和要求重新檢討佣金制度外,其他業界組織和人士沒有再提出有關最低佣金問題,是否已接受「零佣金」的存在,還是不敢多言呢?至時今日當然有個別人士認為時代已變,業界的經營模式也在轉變,但試問企業沒有收入,又靠什麽來維持支出呢?在資本主義社會,企業不會提供免費午餐,也不會亂燒銀紙,至於背後如何經營,有何目的?恕筆者無法解答,只是證券交易不收費用的經營模式,應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吧? 

後記:台風「泰利」襲港,8號風球令港股全日停市,北向交易亦同時暫停,停市再次引起有關當局和業界人士對在極端天氣下繼續開市交易的關注。筆者記得當年港交所推出延長交易時段前也引起了不少爭論,也進行了諮詢,雖然有大部分業界組織和人士反對,但有關當局的既定政策,自然會找到有利自己的理據,再有專家學者為其撰文「押陣」,按照計劃推行具百分百把握。至於政策的成效是否符合預期或利弊結果如何?這又當別論,但政策已實施,想有改變甚難矣!在風暴天氣下開市進行交易,最受有關當局和業界以及投資者關注的自然是風險的問題,風險來自多方面,包括系統風險、科技風險、人手風險、交收風險、技術風險、意外事件、突發處理風險等等,現時倫敦現貨金和虛擬資產買賣的交易都差不多是24小時進行,某些虛擬貨幣更可24小時提取實貨,因此24小時交易並非新事物,既然有關當局認為延長交易時間可增加成交,也可與各地股市交易時間接軌,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那倒不如考慮一周7天每天24小時交易,這種做法雖然不算創新,但也算頗有新意,是否可行則是見仁見智,如以有關當局在延長交易時段的理據來分析,那每天24小時7天交易,除了可銜接所有交易市場,投資者在任何時間都可投資港交所的股票,連假期日也可參與,那便可與澳門賭場並駕齊驅了,這也應可搶奪其他投資市場的生意,那豈不是更理想嗎?風險方面,也無須擔心,只要大家的交易以T+0現金交收,那交收的風險便可降至最低,以現時的科技和互聯網的技術,交易系統和人手都應不是問題,由於大部分都是以電子化交易,監管應非常容易,至於遇到天災人禍、戰爭或任何利好以及利淡的消息,市場便會作出即時反應,投資者也可即時選擇買入或沽出股票,因市場是全天候交易,市場再沒有假期日,那投資者不用再擔心有高開或低開的風險,也可天天貼市衣不解帶了,因此所謂風險都變成不難解決的問題了,那現時只看有關當局想不想,有沒有決心去推行吧,還有一個妙想天開的觀點,大家以簡單數學算式推算,如以現時每天交易額1,000億元推算,多星期六、日兩天的交易便多2,000億元成交額的收入,如連所有公眾假期也進行交易,那收入更多了,當然另有一個說法,如每天1,000億元成交額,增加兩天交易時間並不會令一星期總成交額增加太多,也只有約5,000億元,每日的成交今出現5,000/7的情況,如每天24小時交易,那每天或每小時的平均成交額又會如何呢?應會很少了,當然以上的推算或計算方法是否正確都是難以引證,只是可能會招來批評,甚至被認為是謬論,不過對單靠佣金收入的中介法團和中介人來說,無論交易延長多少時間,成交額多少都無法得益,只因0(零佣金)xN(成交額)=0這算式應是錯不了!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7月27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