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金融業迷失了?---行内行外2023.08.10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8/10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香港金融業迷失了?

有報導指7月北上的人次超過450萬,而南下的人次只約270萬,相比「淨出境」人次約180萬,港人到內地廣東省的消費金額高達約32億至40億元。香港總人口約700萬人,與內地人口差距甚大,無論什麽原因令香港北上人次較入境人次多,應該不是一個好現象。有經濟學者的研究指出,現時到內地消費的性價比較香港為高,分析指出由於現時大部分產品已可在國內購買,加上人民幣貶值,來港的內地人明顯感到香港港商品和消費不便宜,來港人數減少實屬正常之事。另一方面,北上消費的港人認為內地消費環境較好,價錢便宜不說,服務態度也比香港好,食肆店舖較大,也不會趕客,在多項因素相比之下,想留住港人在港消費已不容易,漸漸港人北上消費已成趨勢。坊間曾聽到市民排隊買兩餸飯時閒聊,在港只要平日節省一點,周未、假期到內地消費爽快很多,這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但捫心自問香港現時靠什麽來維持其吸引力呢?因此有學者感到現時香港所處的角色模糊,才導致今日如此境地,香港一直以旅遊、購物、金融業和專業服務作為經濟增長的賣點,也標榜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可惜從近年的數據顯示,其以往的優勢似乎已逐漸被內地取代,那怕有關當局的官員叫到力竭聲嘶,大喊香港回來了,也是無補於事,不能總是自彈自唱有麝自然香的老調,這真是特區政府的大難題!近兩周本工會「行內行外」的文章,提及香港不夜城已被取代。從坊間民眾得知香港美食之都也被攻陷,每逢周末有識飲識食的香港人,扶老攜幼到深圳享受美食,甚至有香港人托中介機構帶美食回港享用,這會否形成潮流趨勢?暫未可知!相信最頭痛的還是香港的飲食業界了。此外花了15年才建成的啟德郵輪碼頭,成效似乎並不理想,配套設施不足多年備受批評,實有損香港旅遊之都之美名。至於曾是香港引以為傲的物流業,也成了明日黃花,深圳鹽田港的吞吐量早已超越香港,接近香港的蛇口港和南沙港等港口,也成了香港的競爭對手。最重要的是以現時中國的國策,無論外交和貿易伙伴已與數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貨品運輸已無需靠香港轉運,更何況現時某些國家的貿易結算已用人民幣取代美元,香港優勢已不復見。至於金融等專業服務業,本是香港的絕對優勢,港人一直受西方教育薰陶,大部分專業人士都是學習西方制度,可算是擁有與國際接觸的優勢,只是近年中美關係脫軌,連帶中國與歐洲多國的關係也被逼不正常化,反觀與中國內地接觸越來越頻繁的地區或國家已變成中東、東盟、非洲和俄羅斯等地區和國家,這些國家的體制或經濟制度也許有別於中國和西方,由於各國無論在法律和經濟體系,與內地和香港有所不同,香港的專業服務無用武之地?如要迎合內地和其他國家所需?又要看時勢的發展了,如涉及內地法律和經濟金融事務及制度,相信內地這方面的專業人才比比皆是,香港那裡還有優勢?至於金融業的支柱似乎也沒有優勢了,有內地人投訴來港開銀行戶口要花上半天時間,還要左排右排,左審右審,要開公司或離岸公司戶口更是複雜困難,更稱現時內地很多開戶程序已電子化,方便快捷,來港開戶的人認為其難度不可思議,枉稱先進國際金融中心。當然內地人並不了解香港銀行業的實際情況,對此可能有些誤解,在港的金融機搆,一害怕被罰,二為滿足AML的要求,加上中美關係惡化隨時誤中地雷,花多點時間和謹慎一點也是無可避免。只是香港有關當局正積極發展虛擬資產產業,卻有虛擬資產公司反映在港開立銀行帳戶困難,要求金管局出手相助,這真令業界感到不是味兒。此外有業界人士和投資者埋怨港股交易的收費較其他市場多,事實現時除了政府和有特權的港交所(00388)收費有保證外,大部分持牌中介法團和人士飽受「零佣金」的壓力。近年通脹加劇,合規成本增加,試問業界從業員沒有合理的收入支撐,金融市場不能共同富裕,共享成果,只靠少數人的力量去支撐金融支柱,能有豐碩的成果嗎?當然市場形勢的轉變也令香港股市陷入困局,現時上海和深圳的融資金額和成交量以及上市公司數目已拋離香港,以目前的趨勢,香港根本無可能一爭長短,現時內地唯一不及香港的相信便是衍生產品的發展,將來更可能擴展至虛擬資產,可以說內地不做和禁止的的產品,香港則大開中門,來者不拒,開放市場,這是否明智之舉?留待大家判斷!回想當年的備兌認股證,08年的結構性債券,最終是蒸發了投資者不少資金,那日後的SPAC,虛擬資產或NFT的結果又會怎樣呢?只令人奇怪的是很多結構性產品和風險極高的產品或上市制度在西方都是不容許散戶買賣的,特區有關當局卻無懼此風險,理據何在只能由有關當局解說好了,當然用「嚴謹監管」四個字便是大道理。還有在中美關係不斷惡化下,香港的金融業正處於非常尷尬的境況,有業內人士認為現時港股的走勢,無論中美任何一方有利好消息或言論,甚至政策,港股也難以大升,相反有不利消息便會急跌兩三天,是否如此?還是留待財經分析員解讀了。只是現時某些企業或行業的所謂創新,其實都是靠再融資和燒銀紙來支撐營運,而最後投資方會否一無所有,木宰羊!一直以來,內地官員都多次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舉措,事實現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金融。近日內地政府為了撐經濟,開腔承諾要活躍資本市場,中國證券登記結算公司更將股票類業務最低結算備付金繳納比例由16%調降至約13%,變相向證券商「定向降準」以刺激股市,種種做法會否令有關當局如願以償?需待時間引證了。至於特區政府有否推出針對性措施來扶持香港本土的中小型持牌中介法團和從業員的生存空間?答案已是呼之欲出,更有業界人士說不繼續打壓已是萬幸了,真的嗎? 

後記: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知名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再次唱衰中國,認為日本經濟迷失30年,中國將比日本更糟糕,甚至有機會出現蘇聯式崩潰,他認為日本人在經濟衰退期間人均實際收入仍有增長,也沒有大規模失業,而中國現時的經濟處於極不平衡發展,消費需求減低,勞動適齡人口也在減少,年青人的失業率已超過21%,如中國只靠房地產行業維持經濟運轉,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實「中國崩潰論」、「中國衰退論」、「中國危機論」等言論總是一浪接一浪,幾十年來,但凡中國政治和經濟出現不穩定,以上的言論便會紛紛從世界著名學者或外國投資分析員的口中傳出,其居心叵測,目的是不願意和想窒礙中國的發展,並試圖以言論搖動全球對中國的信心,令中國陷入孤立或困境,很明顯存有政治因素,只可惜至今這等意願仍是落空,中國還是位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政治和經濟的發展仍較其他國家穩定。目前由於中美關係惡化,美國不斷打壓中國,近日又傳出美國總統拜登將發出行政命令限制對中國的敏感技術投資,加上現時中國經濟出現拐點,內房債務危機牽連甚廣,樓房是普羅市民擁有的最大資產,如地產商未能如期交樓,樓宇質素惡劣和樓房價格急跌,都對整體社會的氣氛和經濟有直接的影響,7月份以美元計算內地的進出口數據持續惡化和遠遜預期,國家統計局剛公布,今年7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跌0.3%,為今年以來首次錄得負值, 負數可算是通縮,至於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按年跌4.4%,事實從近期內地的經濟數據來看,內地經濟未能完全表現樂觀,這形成更多經濟學者或投資大鱷,例如末日博士魯比尼和索羅斯等加入唱衰中國的行列,連投資銀行高盛和大摩都調低中國股票的評價。其實很多成名專家,學者或KOL都是靠一戰成名便成為聲名顯赫的專家、學者或評論人,當然這也少不了傳媒或媒體的宣傳和幫助,所謂末日博士可能已唱淡了經濟或股市幾十年,也輸了幾十年,突然有一年經濟或股市出現大跌便聲名大噪,也沒有查究其往績,日後的言論便容易引起群眾關注。近日美國政府的信用評級被惠譽降低,穆迪也下調了10間美國地區銀行的信用評級,並警告可能下調更多銀行的信用評級。而中東諸國正擴展與中國的政經關係、東盟峰會和金磚國家峰會等已成為國際焦點,從現時種種跡象顯示,「東升西降」的言論已有所體驗,如筆者現時開始唱好中國,每天都在唱好並與國際投資大行和著名學者對着幹,深信中國經濟持續有穩定的增長,若干年後如中國真的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那到時筆者會否因此而聲名大噪呢?相信本人仍是寂寂無名,因為在下是毫無政治和經濟價值哩!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8月10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