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始作俑者?---行内行外2023.08.17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8/17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誰是始作俑者? 

早前證監會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香港註冊成立的基金管理資產規模達到1.3萬億元,相當1,710億美元,較去年第3季末升15%;在過去3個季度,合計錄得690億港元資金淨流入,較去年首3季度增長逾3倍。此外在證監會《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年度報告,去年本港的管理資產規模為30.5萬億元,相當約3.9萬億美元,按年跌14%。報告更指出去年環球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共同面對挑戰,眾多其他主要基金市場都錄得淨資金流出,但香港則錄得880億港元資金淨流入,這證明香港仍具優勢。單從數據來看,資金流入基金管理仍屬正數是好消息,而管理資產規模下跌相信只因投資市場的市況欠佳,連大部分債券價格走勢也是向下或被逼停止買賣,加上三年的疫情和息口上升、俄烏戰爭、美國去中國化和對中國進行制裁等等因素,令全球陷入政經危機,料今年基金要在資產管理上獲得甜頭殊不容易,這算是非戰之罪嗎?中國繼續有內房企業債券爆雷,有分析家指違債有可能蔓延至地方債和城投債,有數據顯示:7月內地有48間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又稱城投公司商業票據出現逾期未能兌現,現時內房企業所面對的最大困難是償還債務和資金流動性的壓力。在以上兩大因素的影響下,造成大部份內房股股價和樓價齊齊下跌,在骨牌效應下,要減價賣樓以增加資金流動性,同時也導致企業要提高減值撥備,甚至有可能陷入負資產。在港上市的內房股先有恆大(03333)停牌,繼有碧桂園(02007)傳出要債務重組,一批境内公司債券也要停牌,市場正擔心融創(01918)、龍湖(00960)、世茂(00813)、雅居樂(03383)、奧園(03883)和新城控股(01030)等內房私企將步前兩者的後塵,因此眾多內房股股價都難以上升,更是風聲鶴唳,令市場和投資者擔心中國房地產危機會引爆連環效應,衝擊中國金融和銀行體系,現傳出中植集團旗下中融信託和遠洋集團也出現違约。其實不單內地,國外金融機構甚至銀行同樣已出現危機,瑞信和美國地區性銀行已出現倒閉,美國政府和個別美國地區銀行也被評級機構下調信貸評級,就算連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在連翻打擊下也不能幸免出現倒閉,料以上種種連鎖影響仍要持續一段時間。從中國近期的經濟和就業數據顯示,中國正與歐美多國的通脹背道而馳,更有機會陷入通縮,內地房地產和股市不振,無論現實環境和心理上都令普羅大眾消費力減弱,內地政府不斷出招提振經濟並鼓勵民企擴張,並製定措施方便民企借貸去創造就業機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經濟會議後,中國國家發改委出台《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其中包括20條措施,以刺激居民消費來拉動整體經濟增長,這20條措施包括針對住房、汽車、家居、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以及對文化旅遊、餐飲、健康服務等服務業的消費,整體措施是為了刺激內需。多年來面對國際大環境的改變,內地政府早已希望以內需來帶動經濟,只可惜由於樓房和股票市場一直表現疲弱,而這種現象相信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因此有評論員認為市民對就業和經濟前景缺乏信心,並不是不想消費,只是沒收入沒錢便不敢消費,可見消費靠收入帶動是硬道理。筆者對其他行業並不完全了解,只是有報導指香港隨着人口老化和經濟結搆改變,貧窮問題日益嚴重,25年來數十萬低收入住戶的經濟環境逐步惡化,約有40萬個低收入住戶沒有就業或失業,這類人士每月收入低於10,000元,有10%低收入人士每月收入少於5,000元,在此情況下,租金已蠶食了大部分所得的收入,莫說其他日常支出或娛樂消費了。其實所謂結構性的改變這是否與政府政策有關?值得大家研究!單看香港金融服務業,自撤銷最低佣金制,最大得益者並非投資者,而是政府和有特權的港交所(00388),如把收費所得回贈給投資者,那才令投資者獲得最大的得益,但有關當局只是剝削了靠佣金收入的持牌中介法團和從業人士的利益,這確實不公平,令這基層群體連生存條件也沒有了,又何來有能力談額外消費呢?此外政府還漠視其他股票市場的競爭力,還在業界的反對聲音下增加印花稅,由於港交所的收費一直已較其他市場為高,那難怪現時不少香港投資者也轉移到其他市場炒賣,這令官員無論怎樣喊香港回來了,資金和人卻都不願回來,甚至是阿崩叫狗-愈叫愈走!撤銷了最低佣金和調高股票印花稅的政策,不單對成交額沒有幫助,也減少了政府和港交所的實際收益,政策未推行前,「行內行外」文章已闡述多次,說明投資者的情緒和資金流向並非用簡單的算式便可計算,只是有關官員還要強制推行政策,實令人難明,現在結果甚樣?只能讓有關官員他們解說了,相信市況欠佳便是最佳的理由吧!再說業內人士在「零佣金」的壓力下,又怎可能有合理的收入呢?沒有收入,又何來動力去消費?相反政府公務員和港交所員工卻一直獲得調高薪金。眾所周知消費帶動社會經濟是靠廣大民眾,可謂百花齊放,而不是只靠部分特權人士或個別階層的,可是有關當局於2003年仍堅持撤銷最低佣金制,撤銷最低佣金制至今已經歷20年,試問這20年期間,有多少業界從業員由中高收入人士變為低收入人士,甚至零收入?或轉至較低層次的行業以及工種?同樣也不敢消費。「行內行外」早說證券服務業是社會的縮影,現時香港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自僱人士又毫無保障,有汗出也未必有糧出,有關當局大喊缺乏資金和人才,還打算不惜工本搶資金搶企業搶人才,只是誰人能擔保外來資金,企業,人才永久留港呢?到時香港會否賠了夫人又折兵?此外人才向外搶是否捨本逐末的做法或是長久之策呢?現時全球都大喊搶資金搶人才,香港似乎又是慢三拍,會否變成買貴貨或無貨可買?至於社會和就業市場結構性的轉變,最強的消費群變成無力消費群,誰才是始作俑者?誰能可給答案呢? 

後記:「行內行外」多次提及中美博弈開弓沒有回頭箭,雖然近期美國把去中國化改為去風險化,但這只是改頭換面和自欺欺人的說法,從美國種種行為和言論,基本上從沒有放棄從多方面打壓中國,同時也希望西歐和東南亞以及其他國家與美國結盟,直接和間接與中國脫勾,並圍堵中國,把多年前極力崇尚的全球化概念完全推倒。雖然受疫情和息口上升的影響,全球正面對經濟衰退的風險,但美國也沒有停止或放緩其打壓中國的野心。日前美國總統拜登在公開活動時更聲稱中國是威脅全球的計時炸彈,可見美國除了言行不一致外,連言論也是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無疑現時中國面對人口老化,失業率高企,經濟增長失去動力,樓房價格下跌,內房債、企業債和地方債違債等等問題,但這些問題並不是中國獨有。就以樓房而論,雖然筆者手頭上並沒有確實的數據,但從媒體的報道中得知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的樓房,在多年的量化寬鬆政策和近年通脹的帶動下,已上升至當地市民無法接受的水平,也令當地政府感到頭痛,擔心終有爆破之日。眾所周知大部份樓房交易都是以借貸形式進行,如息口上升或樓房價格大跌,會直接影響融資成本和已批核的金額或按揭成數。息口與樓價和融資成本息息相關,對銀行和金融體系也會造成影響。現時全球和投資市場只關注內房股債務違約和樓價的問題,似乎忽略了全球的樓市會否同時出現拐點,其實樓房可算是大部分市民的固定資產,固定資產下跌自然會影響社會經濟的動力。日前長實以市價折讓三成售樓,市場對後市的看法已議論紛紛,在此敏感時刻,料超人首富也不會公開對此作出評論,但長實此舉已觸動了本港樓市和股市的神經,也令人擔心中港的樓房升勢已成為強弩之末。近期的投資市場,外資基金紛紛減持中資企業的原始股份離場,內房股不斷出現債務違約,現連獨具慧眼的超人首富也以震撼價賣樓,怎不叫香港市民大眾憂心忡忡?而大部分融資的資金都是間接或直接從銀行、金融公司或財務公司以及投資市場籌集得來。如所有融資渠道出現資金收縮或斷鏈的情況,樓市和股市更容易出現崩潰的現象,因此可以說政府政策和息口主導了整體融資市場和資金流動的生態環境,只是息口方面,香港向來被動。自美元成為全球的通用結算貨幣,美國的息口和政府政策主導了全球的經濟命脈,因此導致有美元霸權的說法。自2000年科技股熱潮爆破。美國政府便以低息來維持投資或投機活動來推動經濟增長,金融海嘯之前,息口曾一度回升,可惜金融海嘯爆發,美國聯邦儲備局只能重用減息來刺激經濟,美國多年的超低息和印銀紙以及繼續發債以債冚債渡日,製造了超級資產泡沫。自美國打壓制裁中國和尋求與中國脫勾,以及後期疫情爆發,加上俄烏戰爭,全球供應鏈出現變化,導致通脹壓力加劇逼令美國政府不斷加息,加息令融資成本增加,靠舉債渡日的國家和企業所受的影響最為嚴重,日前已有信貸評級公司降低美國主權信貸評級,這會否影響美國日後的發債能力和動搖買家的信心?如美國停止加息,美元強勢會否逆轉?現時很多國家已減少美元作為貿易的結算貨幣,美元在全球的主導地位會否因此而減退?以上一切都是不明朗的因素,也會影響香港的金融市場的生態,香港稱譽為國際金融中心,港幣與美元掛勾,又應如何面對呢? 相信有關當局當仔細思量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8月17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