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末倒置的政策能得民心嗎?---行内行外2023.09.07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9/07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本末倒置的政策能得民心嗎? 

自中美貿易戰開始,內地一直想以內需帶動經濟,但疫情下內地清零和封關的國策,嚴重打擊了中港兩地的經濟發展和民衆的消費力,雖然現在民生活動已復常,也恢復全面通關,但踏入下半年,內地經濟數據的表現還是未如理想,隨著內房股的集體爆雷,市場頓時彌漫一片看淡的悲觀氣氛。雖然曾有多位美國高層官員先後訪華,但中美關係並沒有緩和的跡象仍很繃緊,日前美國商務部部長雷蒙多訪問中國,聲稱美國企業向美政府反映因「反間諜法」定義含糊不清,容易被中國罰款,加上企業知識產權容易被竊取,另内地國企存在政府的補貼下參與競爭,在多種不公平等因素的影響下,令在中國投資的外資企業,風險越來越大。當然中國政府立即反駁以上的言論,並指出在中國的七萬間美國公司,有近9成企業都有盈利,大多數都希望繼續留在中國營運和發展,更表示中國正在進一步放寬外企進入中國市場的限制,這是又一次的各自表述和心理宣傳戰。中國一直要求美方降低關稅,減少出口管制,特別是對中國高科技方面的限制等,但雷蒙多再次表示拒絕有關要求,可見美國一直強調不尋求與中國脫勾,但另一方面卻繼續在政治和經濟上制裁和打壓中國。今時美國最強的武器便是美元,美國利用美元的匯率和金融交易的結算功能舞高弄低,控制全球經濟命脈。現中國已是世界經濟大國之一,中國的崛起必然會挑戰美元霸權的地位,因此美國打壓中國也是必然的事了。目前大部分歐美國家都面對高通脹的風險,只能採用提高存款利率,變相收緊貨幣政策。而中國卻面對通縮的風險,只好以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和消費,但這種做法也會令人民幣下跌和資金流出,對中國資金市場是否不利?這確是暫難以定論,也令内地官員推行政策時有所顧忌,不能太過急進。中國要擺脫美元的制肘,便要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並加強與多國建立政經關係。日前金磚國家積極擴容增至11個國家,料在不久之將來,加入的國家應不止此數,這可在多邊貿易上利用其他國家貨幣或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此外搞好金融業更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內地政府一直強調要強化資本市場融資功能和搞活資本市場,「一帶一路」和「互聯互通」政策是強化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和搞活資本市 場的大方向。在這兩大政策下,香港資本市場應可擔當其重要的角色,加上香港特區是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那特區政府的責任更是任重道遠了。可是近年香港的資本及證券市場的情況不如理想,更是每況愈下,那究竟是時勢的影響,還是政策上的失誤呢?特區政府為了促進香港股票市場的流動性,宣布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據悉專責小組由證監會前主席唐家成擔任主席,成員包括金融業界人士、政府有關官員、金融監管機搆、港交所(00388)和結算所代表,小組將全面檢視影響市場流動性的內外主要因素,包括上市制度、市場結構和交易機制等方面。筆者有點奇怪,金融業是香港經濟支柱之一,一直以來特區政府有關當局、監管當局和港交所已積極制訂和改善制度,以促進香港證券市場的發展,並多次公開聲言非常滿意香港市場的制度和成就,也列舉了不少成功的數據,並引以為傲。現今卻一反常態,有關當局竟然主動提出要檢討現有制度不足之處,以促進市場交易的流動性,那是否有自打嘴巴之嫌?還是所提出的數據是有所保留呢?回想當年,工會和筆者一直批評有關當局制定制度只側重有特權的港交所和大財團的利益,完全漠視持牌中介法團和中介人的生存空間以及投資者的真正權益,嚴格說持牌中介法團和中介人才是金融業的超級聯繫人,也可算是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推銷員,雖然是無法界定其重要性,但可以說是增加市場流動性的中介人,試問沒有了這批聯繫人,市場的流動性減少了,市場又何來興旺?這麽簡單的道理有關當局會不知道嗎?可惜有關當局不單撤銷最低佣金制令行業陷入惡性競爭,更在監管制度上不斷加辣,令持牌中介法團和中介人失去了生存空間,無法發揮或失去了超級聯系人的角色,在收入與支出不相稱下,只能退出市場,莫非特區有關當局認為只要有港交所的存在,撤銷最低佣金制和單靠利用互聯網買賣的幫助,便可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和搞活市場嗎?這會否是癡人說夢話呢?相信更令有關當局意想不到的是,無遠弗屆的互聯網買賣只導致投資者更容易在其他市場進行投資,資金和投資者是最現實的,那個市場最容易賺錢便會往那裏走,這幾年香港的資金和證券市場的市道和走勢什樣?相信不用多說吧!近日的日本股市已成為國際資金的新寵兒,這便是資金現往那裏走最明顯的例子了,可見投資者和資金只會投入較容易「賺錢」的市場,這也見怪不怪啊!此外現時香港金融證券業積弱的生態,是整體結構出現了問題,增加印花税只是雪上加霜。政府在制定制度時,不應忘記了金融市場的初心,忽視中介法團和從業員的生存空間,總認為香港金融證券市場只要港交所獨大便可以了,筆者還是要用「冰封三尺 非一日之寒」這句說話來形容,也以此作為總結,因此特區政府有關當局要扭轉此局面,除了要深思熟慮外,還需要有改變的大勇氣,要有共享成果的思維。筆者執筆時,新成立的專責小組還未正式開會,雖然負責人還是熟口熟面人士, 但總寄望專責小組不要再是舊瓶新酒或陳腔濫調,再次吹噓吹噓便完成其報告啊! 

後記:正當社會對起動香港夜市議論紛紛之際,有議員直斥要為香港郵輪碼頭的敗績追究責任,這再次引發社會關注,政府有關當局多個發展項目欠缺詳細規劃的討論,有傳媒報導現時的郵輪碼頭商鋪十室九空,商務及經濟覆蓋效益近乎零,交通配套又成為國際笑柄,依稀記得當年經濟發展局曾聲稱以郵輪碼頭起動九龍東的發展,至今的成績或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了。除了啟德郵輪碼頭,在新田村落馬洲邊境也曾創造新田購物城,但購物城人流一直稀少,也是十室九空,開幕後一直備受劣評,至於政府所謂構建智慧社區似乎仍未見有眉目,「明日大嶼」計劃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進展如何?同是未有公布具體方案,還是只能拭目以待!現又有議員提出在觀塘海濱花園舉辦夜市,並建議復活珍寶海鮮舫和重塑避風塘大牌檔的風味。以上種種建議、規劃或策略聽來都是非常美好,但行動起來卻變成兩碼子事,結果總是搔不到癢處。「行內行外」文章曾提及經濟發展是離不開信心、收入和消費,而在商業社會的營運角度來說,就是涉及成本支出和收入,論及市場那就必須提到供求關係,現時香港社會是否因收入和支出而令消費模式有變,仍待考究!但事實現時已出現人流北上多於南下的現象,如要解釋這現象,「性價比高」四個字便可概括了,而政府一直提出精準扶貧,只是貧富懸殊的差距越來越大,入住劏房的數字也越來越多,有社福界人士批評真是越扶越貧,約200萬在每月入息中位數2萬元以下的打工仔,還要面對公營企業、公共交通和日常用品的加價,那沒有收入或收入不足的普羅市民又何來消費?是否有本末倒置之嫌?或是貧窮人士沒有消費權?其實金融業也有不少失敗之作,只是鮮有人作為炒作的議題而已,例如早期的日轉期匯,期糖、期豆、黃金期貨合約和納指七雄已消聲匿跡,就算是瘋行一時的備兌認股證,牛熊證,雷曼迷債或累計期權等衍生工具產品是否成功?仍有商榷餘地!可以簡單地說對有特權的港交所來說,其收入增加當然值得雀躍,但對大部份損失慘重的投資者來說真是啞口無言,有些投資者甚至是傾家蕩產,那功過如何判斷?還是留待大家探討。只知道這類產品在外國市場多不容許散户參舆,香港則大開中門,至於日後虛擬資產產品和SPAC制度能否為投資者帶來新驚喜?又要時間的印證了,筆者不期然又想起國家領導人所說「金融的天職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句話了。日前,有多個組織和個別人士要求政府減低印花稅來刺激成交量,這無疑是救活香港證券市場和增加市場成交額,但相信不能單靠減低印花稅,基本上是整體證券業的結構性問題,港交所是上市公司,卻擁有特權,董事局成員也是政府所欽點,政府與港交所有否有與民爭利之嫌?只想問有關當局當年為何又用成本的藉口撤銷了最低佣金制,令現時業界變成以零佣金競爭,更有機構以大贈送搶奪客戶,逼使多間持牌法團結業,現時財政司司長口口聲聲說增加印花稅並不會影響成交額,那為何設立最低佣金制卻會呢?官員又是自話自說吧!現連中介人的佣金也要削去,剝奪了業界的生存空間,沒有收入的保障又何來有信心消費?習主席曾強調要建立和完善擴大居民消費的長效機制,居民有穏定收入才能消費,沒有後顧之憂才敢消費,優質和優化消費環境才能吸引和讓市民願意消費。可見就業穩定、則收入穩定,消費能力才有保障。試問香港有關當局如何對待單靠佣金收入的本地證券及期貨持牌法團和持牌人呢?反之政府則可隨意增加印花稅,有特權的港交所也可以隨意增加收費,連國內早已免費提供的股票報價,港交所至今仍堅持收費,也不願免費提供,那真的不知如何解說了?怪不得有人埋怨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和官字兩個口。試問有關當局的做法和說法如何服眾?如何得民心?沒有民心如何安撫天下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9月07日

http://www.hks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