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和工人都不是跟人走,是跟錢走? ---行内行外2023.09.14

Posted by hksfe_admin 2023/09/14 0 Comment(s) 業界關注,

資金和工人都不是跟人走,是跟錢走? 

英國第二大城市伯明翰前幾天宣布破產,英國首相辛偉誠明言不會出手相救,有報導指出英國未來兩年至少有26個市議會,俱面臨實質破產的危機。更稱世界各國城市破產個案將陸續有來,當中以美國最為誇張,過去100年已有超過600個城市破產。其中有些城市因過度依賴房地產相關收入,一旦房地產出現危機,便令當地政府入不敷支而被迫破產。地產出現危機的原因雖然有很多,但多數離不開銀行息口上升和房地產企業營運時槓桿操作比率冒進有關。如此情況同樣發生在購房者身上,一旦經濟逆轉或產業結構出現變化,便很容易資不抵債,供不起房貸。當政府破產時,自然要削減地區或社會開支,受資助人士必然影響最大,綜合多個個案得知,如國家、城市或地區的經濟,太依賴集中單一產業,必定存在較大的風險,一旦產業失衡或出現結構性的轉變,該國家、城市或地區便會很容易出現財政危機。香港是否存在這現象?便要由特區官員、學者、專家以及經濟師來研究了!現時內地房地產出現大規模爆雷,拖累了其他與地產有關的產業出現業績倒退或結業危機,這已造成了骨牌效應,拖累中國整體經濟。更傳出有個別地方政府因太依賴地產產業的收入,令財政出現危機,外媒和財經分析員有見及此,紛紛爭相報導,令事件不停加速發酵和危機加深,也直接或間接影響了中港兩地的投資和融資市場的表現。從今年上半年内地經濟增長的數據分析,中國的經濟增長仍較歐美國家理想,西方國家的城市也時有破產的現象發生,可是歐美國家和西方媒體總是不太關心和較少報導自己國家或城市的經濟困境,反對中國所面對的困難和負面消息,卻大肆報導和全方位宣傳哩!現時英國、澳洲、加拿大和德國等國家也擔心房地產泡沫爆破,連一向認為對房屋制度控制得宜的新加坡,也開始要為樓市「加辣」減温。雖然中國可算是較早遏止樓價飆升的國家之一,但仍逃避不了近年民營房地產企業資不抵債和資金流動性急跌的危機,其他國家或城市最終又會如何呢?木宰羊!筆者只能說內房企業的融資和槓桿行為,很多是漠視風險的,政府雖有張良計,民企卻有過牆梯,才會導致今日的局面。房地產市場爆雷除了影響地方財政外,同時也影響民眾的信心,因此中央政府只好連環出招穩定內地房地產企業,除了落實「認房不認貸」,降低商貸首付比例和調整價格外,更逐步放寬各城市的限購及限售政策,其目的是希望增加成交量,以改善房產企業的現金流,這正配合內地政府早前強調的保交樓政策。此外為了促進內地民營企業的發展,中央政府已正式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內部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為專門工作機構,將加強相關領域政策統籌協調,推動中央各項重大舉措早落地和早見效,再次肯定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以免民企走歪路。此外內地財金部門也推出一系列措施支持資金市場,包括下調股票印花稅、降低股票保證金比率俗稱孖展的要求、監管股票減持制度、收緊新股上市和嚴控上市公司「抽水」等行為。中央政府推出多項支持經濟的措施,期望下半年能推動內地的經濟增長,希望全年經濟增長可達至約5%的預期目標。至於香港的經濟,從近期樓價、股價、成交額以及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前景並不樂觀,香港市民和外來人士消費力減弱,投資意欲也在減退,否則特區政府也不會急急於日前,在西九文化區舉行「香港夜繽紛」的一系列活動啟動禮,又計劃在多個海濱區舉行夜市活動,並決定於10月1日國慶之夜在維多利亞港舉辦國慶煙花匯演。今次「香港夜繽紛」的活動必定不會是特區政府唱獨角戲,估計一定會找來商業機構和商場合作推動活動,相信也會邀請國際知名人士或機構以及組織來港表演,務求達到目標成果,藉此希望吸引更多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與活動。自「行內行外」6月「一無傾城」文章提及香港往日「不夜城」的情景,立即引起了眾人想當年和回味,更多的是批評特區政府一手搞垮了「不夜城」,現又要重建真談何容易?不過無論如何「夜市經濟」已引起廣泛討論,當然其中有贊成也有反對,也有擔心香港會走回頭路變成地攤檔的舊模式,有學者則認為香港的任何成本都較其他地方高昂,難以與其他城市或地方競爭等。也有人提出要懷舊、回憶、創意、特式、創新、科技、文化、休閑、娛樂、購物和飲食等等消費形式,坊間確實意見多多,也確實沒有絕對的答案,只能說一句無論黑貓還是白貓,只要捉到老鼠的便是好貓,如何能把所有元素共冶一爐則要考驗特區官員的智慧和能力了。香港的「夜市經濟」無論用什麽模式,還望可以持續發展,也可刺激市民和遊客的消費和振興旅遊、零售以及飲食業,只是還要重提一句,打工仔沒收入,何來信心?何來消費?只希望「香港夜繽紛」千萬不要像燒煙花般一樣,只能璀璨一時,後繼乏力啊!

後記:中央政府推出多項措施提振房地產產業、證券市場和民營經濟的信心,而其中一項涉及下調證券交易印花稅稅率50%,事有湊巧,特區政府正成立促進股市流動性專責小組研究促進港股流動性的方法,因此業界和市場正憧憬港府將削減股票印花稅,可是財政司司長發表網誌指出減印花稅無助提振股市,並列舉數據以證明其論點,但財爺的論點立即被某網紅反駁,並稱財爺完全不了解1998-2003和2020-2021期間的經濟實際情況,其實每個經濟週期都有其獨特的經濟因素和環境,其投資氣氛和成交量也因此而受影響,而財爺的數據會否忽略了某些因素而變成片面之詞呢?財爺在網誌否定調低印花稅的成效,但翌日見形勢不大對勁便立即改變口脗,由於前言後語改變得太快,又惹來批評,可見作為港府重要官員,說話仍需謹慎,工會和筆者已多次發表文章批評有關當局每當推出政策時的諮詢,只會利用有利自己的數據和理據,再加上親政府學者的言論,很多時卻欠缺客觀的事實,只因民眾難以深入了解每個課題,因此所謂諮詢和民意都只是一場騷,常被人指為假諮詢而已,金融服務業的弱勢群體對有關當局這樣手法已是司空見慣了,行內行外文章前曾舉出的例子已是不勝枚舉,也不在此贅述。回說交易成本,一直有觀點認為成本直接影響成交量,而現時在香港持第一類合規牌照的中介法團和中介人已陷入「零佣金」兼大贈送的競爭,還有再減餘地嗎?有特權的港交所(00388)卻可以以商業決定為由制訂收費,甚至可只加不減,餘下來的那只有政府的收費可以有削減空間了,這說法合理嗎?奇怪的是社會言論只針對政府的印花稅加減,卻對港交所的收費隻字不提。其實總成交額同股價也有直接關係,股價上升或下跌自然也會影響總成交額,理論上股票數目不斷增加和總市值增加,成交額也應隨之而增加,也應可抵消股價下跌的部分影響。近年香港有關當局不斷吹噓,港股上市公司的數目和總市值不斷上升,而成交額卻出現背馳不匹配的現象,有統計指出,近日低於5萬元成交額的上市公司約佔總數目的一半,這比例令人擔憂嗎?除了股價下跌外,或是還有其他原因?專責小組會否研究呢?事實交易成本可影響成交量,但並非唯一因素,相信投資者只要有機會賺錢,多一點成本並不介意,只是現時互聯網買賣盛行,財經資訉泛濫,零佣金靡然成風,靠佣金收入提供貼身服務的持牌從業員漸失去了角色,投資者也因此而失去了合適貼市的意見提供者,市場越玩越縮也是正常吧!莫非這正是財經有關官員常掛在口邊的大勢所趨?電視劇「破毒強人」剛在TVB播放大結局,其情節引起網民議論,有關金融業運作的內容不盡不實,筆者不在此討論,但劇中有一句對白「工人不是跟人走,是跟錢走」可說是可圈可點,其實市場資金也是跟錢走,沒有錢賺的地方,資金自然不會流入,回說沒有收入,便無法消費,為何保險、地產和銀行業都能收取佣金,唯獨證券交易卻趨向零佣金呢?「工人不是跟人走,是跟錢走」這句話道盡打工仔的心態,試問在「零佣金」下,證券及期貨從業員會選擇什樣走呢?那什麽搶人才挽留人才政策仍有不足吧!工會已為爭取重設最低佣金制這麽多年仍沒有任何進展,聯繫人缺少了錢的動力,怪不得市場的流動性總是不足啊!此外筆者對毒王文華放監後接受記者訪問的一番話感到甚具深意,内容大致是「放監後世界有什麽改變?店鋪不見了,唐樓變了高樓大廈,地方差點不認得,但啲人沒有什麼變,啲人很特別,好像離不開這個地方一樣,每日重重複複做每一件事,目的很簡單,只想繼續生存,坐了10年監出來看見這些人都好像沒有變過一樣,每日的工作都是賺一些卑微的收入,世界為什麽會是這樣?世界是否過多10年也是一樣,沒有改變的,人應該是平等的,世界不應這麽不公平。」文華說話期間電視同時播放街上所說的真實情境,其畫面真是發人深省,不知身為父母官員們有什麽感受?還是只是看戲呢?證券業是社會的縮影,有些現靠卑微佣金收入而做了幾十年的從業員,還是沒有改變,他們每日仍在緊守崗位,只想繼續生存啊!

香港證券及期貨從業員工會

總 幹 事 梁 崇 讓

2023年09月14日

http://www.hksfe.org